
氣溫變化大血管斑塊易剝離! 醫揭急性心肌梗塞「非典型徵兆」:1族群要當心
近期氣溫乍暖還寒,溫度變化劇烈更易引發急性心肌梗塞。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晨祐受訪指出,一名40歲左右的北漂族年輕主管,夜間應酬後忽然感覺胸悶、胸痛,緊急送醫竟發現三條冠狀動脈血管嚴重堵塞,血管狀況如60多歲老年人,手術放置三支支架後才順利康復出院。
近期氣溫乍暖還寒,溫度變化劇烈更易引發急性心肌梗塞。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晨祐受訪指出,一名40歲左右的北漂族年輕主管,夜間應酬後忽然感覺胸悶、胸痛,緊急送醫竟發現三條冠狀動脈血管嚴重堵塞,血管狀況如60多歲老年人,手術放置三支支架後才順利康復出院。
肥厚性心肌病變(Hypertrophic Cariomyopathy, HCM)是一種原發型、遺傳性的心臟肌肉病變。心臟由心肌細胞、瓣膜、與供應心臟的血管組成;而肥厚型心肌症肇因於不正常的心肌增厚、錯位的排列,最後容易產生不正常的纖維化。疾病的盛行率大約0.2% (1/500),大概有一半的機會可能會傳給下一代。大部分患者在青春期開始心臟逐漸肥厚,只有少部分患者在嬰兒時期就發病。
心血管疾病並非老年人的專利,中壯年族群如遇突發性「心室顫動」,也可能引起嚴重後果、甚至有猝死風險?臺中醫院急診室主任陳大中醫師表示,心肌梗塞所導致的心室顫動,容易使心臟產生「不規則跳動」,無法有效率地將血液注入各部位、使全身都壟罩在缺氧的風險下。
百年大疫影響全球人類健康,台灣累計染疫數更已突破800萬人。不少民眾在確診後出現易喘、易累,自覺心肺狀況及體力明顯下降,更需要提升自我照護能力。新光醫院家醫科柳朋馳醫師指出,感染後出現呼吸不暢、胸悶等症狀,應先經X光、肺功能檢查,評估心肺功能是否異常,如果檢查無異狀,可從運動、營養、預防各層面做好自我照護,幫助身體恢復。
近日天氣轉涼,進入心血管疾病好發期。台北醫學大學教授暨衛福部雙和醫院心臟內科洪明佑醫師表示,一位患有甲狀腺亢進的女性患者,常在睡覺時感覺胸悶、心悸、甚至被痛醒,導致夜不成眠。經「心導管心血管痙攣誘發檢查」診斷出是心血管痙攣,服藥後夜間不適的症狀才終於緩解。洪明佑醫師表示,心血管痙攣常在休息或睡眠時發作,除了影響睡眠品質外,嚴重時也可能造成心肌梗塞與猝死。如在休息或睡眠時有胸悶、胸痛或心悸等症狀,務必盡速就醫。
「抗壓性」能幫助個人順利完成工作、獲得成就感,卻也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引起嚴重的心理問題?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精神科專任主治醫師陳奕安醫師接受專訪表示,每個人面對高壓時都有不同應對模式,若運用得宜,確實能夠幫助個人獲得更高的成就、並實現自我成長。不過,在亞洲較為高壓的社會氛圍中,「抗壓性高」有時等同於「過度忍耐」,情緒一口氣爆發就可能引起嚴重的心理疾病。
長期的壓力積累,不僅容易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將引起嚴重心理疾患?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精神科專任主治醫師陳奕安醫師表示,臨床上曾經發現,壓力過大與增加罹患憂鬱症、恐慌症、焦慮症等疾病的風險有關。此前有一女性個案罹患嚴重的恐慌症,幾乎需要「每天跑急診」打鎮靜藥物。
開車時若出現「突發心肌梗塞」,應立即停止行駛,否則將導致嚴重事故?光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邱一騏醫師表示,日前一名68歲患者自新竹返回台南時,當下出現胸痛不適症狀。因返家心切,吃了幾顆舌下錠趕著上路,開上國道不到10分鐘就出現強烈胸痛、呼吸困難及暈眩等症狀。因北部沒有熟悉的醫院,所以強忍不適開了百里撐到台中急診就醫。經診斷確診為急性心肌梗塞發作,幸好急救過程相當順利,才能撿回一條命。
心跳不規則不只要當心是「心房顫動」發作,還可能是中風、心肌梗塞及心因性猝死的未爆彈?中華民學心律醫學會理事長溫明賢醫師指出,心血管出狀況的的病人大多反映會有心悸、胸悶、覺得喘、呼吸困難、頭昏、疲倦等症狀。如果罹患心律不整等慢性病,未規律接受治療,病情未受良好控制,感染新冠後重症風險恐增加,原本疾病突然發作危險也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