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騷擾加害者有哪些特質? 被性騷擾如何調適身心? 醫:「低風險高再犯」應介入精神治療
「性騷擾」議題延燒,受害人陸續藉由社群媒體發聲舉報,範圍遍及政治界、學術界、藝文界及電視媒體圈,儼然成為臺灣版的「Me Too」社會運動。性騷擾的原因除了社會、文化影響,亦與心理健康及性別意識有關。
「性騷擾」議題延燒,受害人陸續藉由社群媒體發聲舉報,範圍遍及政治界、學術界、藝文界及電視媒體圈,儼然成為臺灣版的「Me Too」社會運動。性騷擾的原因除了社會、文化影響,亦與心理健康及性別意識有關。
大多數影視作品中的出軌者,在外遇行為發生後往往會有強烈的愧疚感。不過,在現實生活中的情況恰好完全相反?近期刊載於《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的研究稱,有婚外情的已婚人士,對於出軌行為「幾乎沒有悔意」,並堅信這樣的行為並沒有傷害原本的婚姻。
「自戀」看似為一種負面性格,但「健康的自戀」卻對每個人而言卻有其必要性?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指出,健康型的自戀對於促進個人成長而言具有正面意義;但過度濫用自戀卻不自知,卻可能得到完全相反的結果,甚至養成「病態性自戀」、損害自身人際關係。
長得相對矮小的族群,不僅在身材上有劣勢,就連性格扭曲的機率也較高?根據近期發表於《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的研究指出,身高相對較矮者、或期望長得更高的族群,其可能更具有與精神變態、自戀有關的「黑暗三角人格」(The Dark Triad personality traits)。
你有潛在成為「小三」或「小王」的人格特質嗎?這樣的特質竟可能透過科學數據加以預測?《性研究期刊》(Journal of Sex Research)近期刊載的研究,探討了與「偷吃行為」有關的人格特質,發現男性與女性的特質不盡相同,目的性也有所差異。
男性過於自戀當心「早洩」風險?先前心理學家已表明,自戀行為與性伴侶眾多、婚外情行為可能有關,且並不局限於性別與年齡差異。而自戀傾向除了與個人的心理狀態有關,是否也可能影響生理機制?《Sexual and Relationship Therapy》刊載研究指出,具有自戀傾向的男性,更有可能出現「早洩」症狀。
調情是吸引浪漫伴侶的重要一步,糟糕的調情可能導致長期單身、甚至使人際關係不佳、難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另一半。《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刊載研究表明,無論性別,大致上有11種行為會使人感到厭惡、讓調情過程的親密度下降;其中3項行為更會使調情失敗率大幅上升。
常聽到「男人不壞、女人不愛」,如今在性別逐漸平權的現代社會,這樣的說法是否還成立?近期《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刊載研究表明,擁有「黑暗三角人格」(The Dark Triad personality traits)特質的男性,與更多的性伴侶數量呈正相關。為何擁有該特質的男性容易受到女性歡迎?
有鑑於男女性觀念逐漸開放,擁有「開放式關係」或多重性伴侶已非新鮮事。不過,若親密伴侶互有承諾或已婚,其中一方發生「出軌」行為往往難以被社會所接受。《Journal of Sex & Marital Therapy》研究指稱,伴侶的出軌行為與「4種動機」密切有關;壓力、酗酒等情境因素可能是潛在因子。
台灣受到華人教育思想深遠,做事情強調謙虛、不張揚,這樣的社會氛圍導致大眾對於「自戀者」的印象不甚理想。事實上,過度自戀者或心理學上定義的「自戀型人格障礙」者,在工作場域中確實可能影響團隊合作、讓跨部門間的溝通效率極低:甚至有研究指稱,自戀程度較高者更不容易遵守疫情大流行下的防疫措施。
隨著手機鏡頭的畫素越來越高,人人都變成了拍照高手,許多網紅、網美更是透過唯美的自拍清涼照來博得粉絲的目光。自拍風氣盛行也造成社會事件,今年6月27日一名女性在高雄派出所前拍攝「全身裸照」,將拍攝成品上傳個人社群平台,引起社會廣泛討論。深究時下自拍風氣的背後,除了與追求社群互動的欲望有關,大眾更需要瞭解其中的心理健康因素。諮商心理師林萃芬認為,透過深入分析自拍者的人格,可以觀察到許多豐富的訊息。
傳統華人社會強調謙虛、曖曖內含光的美德,所以大部分台灣人通常也很低調,不做引人注目的事情。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有「自戀」特質的人就顯得格格不入,也比較不討人喜歡,不過大多時候我們也僅以為他們只是比較喜歡老王賣瓜、自賣自誇,只要不傷害到其他人倒也無妨。但真是如此嗎?根據美國俄亥俄州大(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的最新研究,自戀者在行為舉止上,可能會比常人更具有侵略性或攻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