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歲就可能「看錯交通號誌」! 高齡駕駛易高估身體狀況? 醫揭交通改革2大方向
國內近期高齡駕駛連環車禍引發關注,研究顯示70歲以上長者反應時間明顯下降,視力與認知退化更易導致誤判交通號誌。萬芳醫院高齡醫學科主任黃怡臻醫師指出,高齡者容易高估自身健康、拒絕健檢,可能導致駕駛風險升高。建議推動70歲起換照制度並納入健康與認知篩檢,搭配交通安全課程,加強反應與規則認知。她也提醒,不只高齡者,中壯年慢性病與失智症風險同樣不容忽視,宜提早預防以保行車安全。
國內近期高齡駕駛連環車禍引發關注,研究顯示70歲以上長者反應時間明顯下降,視力與認知退化更易導致誤判交通號誌。萬芳醫院高齡醫學科主任黃怡臻醫師指出,高齡者容易高估自身健康、拒絕健檢,可能導致駕駛風險升高。建議推動70歲起換照制度並納入健康與認知篩檢,搭配交通安全課程,加強反應與規則認知。她也提醒,不只高齡者,中壯年慢性病與失智症風險同樣不容忽視,宜提早預防以保行車安全。
78歲高齡駕駛連環釀禍引發關注,有民眾懷疑與「路怒症」有關。心理師林萃芬指出,開車時處於無意識狀態,最能暴露真實性格與情緒。高溫潮濕、長期壓力與精神狀況不穩,皆可能觸發路怒行為。文中歸納六類高風險駕駛型態,如分裂型、性別偏見型、急煞蛇行型等,並指出停車與駕駛習慣皆為價值觀投射。專家提醒:駕駛行為是無聲心理測驗,值得留意與反思。
護理師不只是照顧病患的第一線專業人士,更是守護國人健康性命的最前線。本月(3)中嘉義民雄發生一起機車撞擊腳踏車的車禍,一名13歲女學生頭頸部受創,並嚴重出血。經過現場的大林慈濟醫院內科護理師魏靖倫奮勇上前搶救,不顧傷者鮮血流淌滲溼衣褲,與現場消防人員共同施行CPR搶救長達10餘分鐘,直到救護人員抵達接手。
先前有頭部外傷病史,可能導致預期壽命的減少?刊載於權威醫學期刊《JAMA Neurology》的研究顯示,若因碰撞、意外跌倒或運動等因素導致的頭部傷害,恐怕將影響全因死亡率;曾受過頭部外傷者的死亡率是未受傷者的近3倍之多。除此之外,頭部外傷者更可能面臨多種腦部疾病的風險。
骨折開刀後關節疼痛,竟然是「股骨頭壞死」?一名20歲女大生因上學時發生嚴重車禍,造成左側骨盆粉碎性骨折、髖關節脫臼,經過緊急骨盆血管造影栓塞止血加上骨折復位固定手術才保住一命。不料,在術後復健期間髖關節疼痛加劇,再次經過X光檢查發現是髖關節創傷後「股骨頭壞死」及關節炎,必須進行人工髖關節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