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胃痛掛急診爆瘦10公斤,不到40歲發現「轉移性大腸癌」!精準雙標靶治療有望救命
女胃痛掛急診爆瘦10公斤,不到40歲發現「轉移性大腸癌」,且帶有BRAF基因突變。經過精準雙標靶治療後有望救命。專家指出,早期篩檢對於降低大腸癌發病率和提高治療成功率至關重要。強調了精準醫療在癌症治療中的重要性。
女胃痛掛急診爆瘦10公斤,不到40歲發現「轉移性大腸癌」,且帶有BRAF基因突變。經過精準雙標靶治療後有望救命。專家指出,早期篩檢對於降低大腸癌發病率和提高治療成功率至關重要。強調了精準醫療在癌症治療中的重要性。
不少人一生從未量過血壓,一量之下竟發現血壓數值不僅超標,甚至罹患有著「心臟癌症」的心臟衰竭。為何會發生這種情況?亞東醫院吳彥雯醫師解析,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該族群在生活中並未特別留意健康問題;二是特定的心臟衰竭病例相對難以發現,尤其對於「射出分率」數值正常的人而言更是如此。
「心臟」是少數不易受到「癌細胞」影響的器官之一;不過若罹患有「心臟癌症」之稱的心臟衰竭,卻可能比癌症更為致命。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主任吳彥雯醫師受訪表示,心衰竭又稱「疲球心」,形容心臟如漏氣氣球,因心肌變長、變薄,心臟擴大無力而逐步停止跳動。
65歲張阿姨有慢性支氣管炎、乾燥症以及雙下肢慢性深層靜脈血栓,長期在胸腔科、風濕免疫科及心臟科追蹤治療,並長期使用支氣管擴張劑、免疫抑制劑以及抗凝血劑等藥物控制,然而在各科有效治療之下,胸悶、氣喘仍反覆頻繁發作,令張阿姨不勝其擾。
心血管疾病並非老年人的專利,中壯年族群如遇突發性「心室顫動」,也可能引起嚴重後果、甚至有猝死風險?臺中醫院急診室主任陳大中醫師表示,心肌梗塞所導致的心室顫動,容易使心臟產生「不規則跳動」,無法有效率地將血液注入各部位、使全身都壟罩在缺氧的風險下。
若身體裡的「膽囊」出現息肉,是否需擔憂息肉產生病變的風險?基隆長庚醫院肝病防治中心主任錢政弘醫師於社群指出,門診一位男性病患,近日體重圖突然減去4公斤,懷疑是因半年前檢查出「膽囊息肉」所導致。事實上,膽囊息肉和大腸息肉完全不同,病變風險非常低,因此民眾不必過於憂心。
《The Lancet》最新研究指出,2019年高達45%的癌症死亡人口與可預防的風險有關,並點名「肥胖」是後天引起致癌的重要因素。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腫瘤治療科主任季匡華醫師接受《潮健康》採訪表示,統計顯示肥胖與各種癌症如乳癌、子宮內膜癌、胰臟癌、大腸癌高度相關,顯示肥胖族群的確比較可能發生癌症。
長期鼻塞以為是過敏,沒想到竟是罹癌前兆?光田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呂彥德醫師表示,診間曾有一女性患者,因鼻塞數週而前往耳鼻喉科就醫,初診為「鼻瘜肉」後前往醫院做手術切除,卻在術後病理報告發現,原以為良性的鼻瘜肉組織竟為「癌細胞」。呂彥德醫師表示,鼻咽癌的可能致癌原因目前尚待釐清,一般認為與種族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和「EB病毒」感染有關。其中在種族遺傳因素方面,華人的鼻咽癌被公認發生率最高,縱然是移居國外的華人,仍比當地白人罹患率多7倍。
知名藝人納豆因「腦出血」緊急就醫診治,引起各界關心與震驚。台灣腦中風學會第十二屆理事長、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神經內科醫師葉守正表示,照新聞中所敘述之情況,納豆的症狀主要以「腦中風」表現。而在臨床研究發現,有近高達八成患者,均屬缺血性腦中風,另外兩成患者才是「出血性中風」,這是因腦部供血的血管破裂,造成的腦部損傷。葉守正醫師表示,據統計台灣每十七分鐘,就有一人出現腦中風,主因多為腦部血管破裂或血流受阻,造成腦部缺氧、缺血與神經性缺損,促發暫時性或永久性腦功能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