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密度


百密一「疏」難以復還! 別讓骨質疏鬆演變成壓迫性骨折
烹飪或存放食物時的錯誤行為,往往會成為生活中的「致病因子」,稍有不慎就可能傷害人體!毒理學專家、中原大學生物科技學系招名威教授於社群貼文表明,近期食安意外頻傳,不少民眾為求健康,開始在家中烹飪餐食並避免外食;殊不知用錯誤的方式處理食物,亦可能誘發嚴重的食品中毒情事。

糖尿病能吃麻辣鍋嗎? 營養師教「火鍋料替代法」 3動作助穩定血糖
天氣逐漸轉涼,又到了許多民眾品嘗麻辣鍋的時節,全台糖尿病友預估超過230萬人,糖友們是否能吃麻辣鍋?簡鈺樺營養師受訪表示,糖尿病人基本上「什麼都能吃」,除了掌握飲食均衡原則,應有「趨吉避兇」的飲食觀念。比如注意牛奶鍋、南瓜鍋的澱粉量與乳製品量。吃麻辣鍋時要注意油脂量、鈉含量等潛在地雷,可能影響血糖波動與血管健康。

吃「水煮餐」其實不會瘦? 營養師曝「6大缺點」:越吃越餓還容易便秘!
許多減重者聽聞「油脂」二字,往往以為其為肥胖元兇,甚至因此餐餐改吃「水煮餐」。水煮餐真的有助於減肥嗎?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貼文澄清,水煮餐屬「無油飲食」的一種,看似清淡健康,實是減肥的一大地雷。長期吃水煮餐將會導致哪些後果?高敏敏營養師列舉如下:容易便秘、荷爾蒙失調、缺少飽足感、缺乏油脂、骨質密度下降、皮膚乾燥。

疫情使骨鬆、骨折「死亡率」大幅上升? 醫師呼籲:勿隨意中斷治療、2大措施要做到
在新冠疫情大流行的情況下,因骨質疏鬆或骨折而死亡的人數竟悄然上升當中?根據《內分泌學》期刊與美國國家衛生院(NIH)刊載研究指出,民眾待在家缺乏身體活動量,可能中斷骨鬆治療,導致骨折機率增加,其中髖部骨折對長者影響最大;而疫情期間人們因彎腰、坐下等日常活動而跌倒受傷的機率為疫情前的2倍,其中因骨折於30日內死亡的人數比例竟翻倍成長,由4%上升至9%。

長者「骨密度」易不足 專家籲及早採取「5大措施」 維持骨骼健康
擁有健康的骨骼有多重要?此前學界已證實,強壯的骨骼結構能夠保護大腦、心臟等重要器官免受傷害,亦能儲存礦物質如鈣、磷,有助維持身體的基本運作。然而,人體的骨密度約從20-25歲左右達到高峰、此後將不斷流失,導致晚年的骨質疏鬆症、骨折等疾病風險增加,而絕經後更容易受到骨質流失的影響。

20幾歲就有肥肚腩? 研究:年輕人內臟脂肪太多 血管壁恐「提早GG」
年紀輕輕就有「肥肚腩」?當心未來發生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別人更高!腹部肥胖被認為與內臟脂肪堆積息息相關,也是中風及心臟病高危險群。近期一項針對兒童、青少年、年輕族群的研究發現,嚴重肥胖的年輕人更容易累積內臟脂肪,動脈硬化的分數也偏高,顯示腹部脂肪可能造成青少年甚至兒童的心血管併發症。與健康體重的年輕人相比,肥胖青年的內臟脂肪明顯較多,脈波傳播速率數值也更高。在體脂肪率屬於肥胖、且體重BMI值超過標準的受試者身上,可看到內臟脂肪與脈波傳播速率呈現正相關現象。

骨質疏鬆症讓她5年脊椎斷5次! 骨鬆徵兆「7中1」就要小心
國民健康署調查顯示,骨質疏鬆症為65歲以上銀髮族常見慢性病第4名,且隨著年紀增加,骨鬆患者人數也隨之攀升。即使民眾對骨鬆的普遍認知度高,卻鮮少主動篩檢,更對骨折風險毫無警覺,往往在發生意外就醫時,才發現自己早已罹患骨質疏鬆。骨鬆極高骨折風險族群可優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以快速提升骨密度和降低骨折風險。目前骨鬆藥物在健保給付已趨為完整,促進骨質生成藥物也有了不同的選擇,對於極高骨折風險患者而言,提供更積極且方便的治療。

只戴套不夠? 預防HIV感染PrEP需要天天吃? 醫師:有愛愛就需要
隨著時代進步,群眾對於性別議題逐漸開放;在發生性行為前,透過藥物達成「事前預防」性傳染病的觀念也日益普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感染科主任顧文瑋醫師接受專訪表示,保險套是進行安全性行為不可或缺,而國內外廣泛推動的愛滋病毒「暴露前預防性投藥」(Pre-exposure prophylaxis,PrEP)對於預防HIV感染效果可高達8-9成,如果與保險套搭配使用,成為預防性病傳染的「組合技」,更能增加自身的保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