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管太油如劇毒? 研究:高血脂恐殺死細胞、惡化各種慢性病!
高血脂、高血糖與高血壓並稱「三高」,在擁有「亞洲最胖體質」的台灣人身上尤其常見。普遍而言,大眾較為重視量測血壓與血糖,而血脂檢查因需要抽血與儀器分析,往往容易被國人所忽略。其實,高血脂不僅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權威期刊《自然》(Nature)刊載的文章更指出,各種慢性病如果合併有血脂問題,恐加速體內健康細胞凋亡,使疾病更難得到良好治療。
高血脂、高血糖與高血壓並稱「三高」,在擁有「亞洲最胖體質」的台灣人身上尤其常見。普遍而言,大眾較為重視量測血壓與血糖,而血脂檢查因需要抽血與儀器分析,往往容易被國人所忽略。其實,高血脂不僅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權威期刊《自然》(Nature)刊載的文章更指出,各種慢性病如果合併有血脂問題,恐加速體內健康細胞凋亡,使疾病更難得到良好治療。
鎂不只是骨骼的主要成份,對神經和心臟功能都很重要,更擔負調節生理機能,以及組成肌肉酵素等作用。人體大部份的鎂儲存於骨骼之中,鎂也是骨骼硬度的來源之一,並參與肝臟內進行的維生素D合成。大抵而言,人體需要足夠的鎂幫助血管放鬆、產生能量及促使骨骼發育。
台灣59歲以下的心肌梗塞比例就佔了30%,且逐年上升中。陳志銜醫師說明:「心肌梗塞年輕化主要與生活習慣有關,像是飲食上的精緻化、抽菸、久坐少運動、工作壓力大、日夜顛倒、熬夜等等,
心血管事件是造成猝死的主要原因,常見於新聞報導中的「心臟衰竭」,究竟是如何發生的?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主任吳彥雯醫師接受《潮健康》專訪說明,心臟衰竭是指心肌收縮力下降,心臟送出的血液無法供給身體組織足夠的氧氣。
平時有心血管問題不自知,小腿忽然腫脹別以為只是水腫,可能是心臟疾病徵兆?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主任吳彥雯醫師指出,不少病人施打新冠疫苗出現心臟不舒服,以為只是疫苗副作用而不以為意,最後才檢查確診是心血管疾病,還有病人3條冠狀動脈皆已嚴重阻塞而不自知,提醒有相關風險因子應注意身體警訊。
現代社會步調漸趨快速,上班族少有時間能抽空運動或鍛鍊身體。因此,快速且有效的減重方法逐漸受到歡迎,如168斷食。儘管近年來採取間歇性禁食的族群逐漸增加,但僅有少數研究證實該類飲食對人類的益處。不過,近日刊載於《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的研究,有望消除學界對間歇性斷食的疑慮。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除了將吃下肚的食物消化吸收營養,更應避免接觸慢性食物過敏原及攝取太多高油、低纖維飲食或過多人工色素、香料及甜味劑等,維持腸道菌多樣性、對食物的正確健康觀念、減少會引發慢性發炎的飲食習慣,才能由內而外打造健康的身體。
一名42歲任職於大企業的女性主管,一年多前因配合公司疫情管控規定,與國外分公司的視訊會議大幅增加,導致日夜作息不規律,精神不佳,更發現月經失調,自感無「性趣」,影響夫妻之間感情,因而求診。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耳鼻喉科徐毓婷主任表示,透過睡眠檢查,該患者診斷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建議病患安排住院並接受手術,患者因是公司主管,平時工作忙碌,實在無法抽出時間住院,更遑論說後還需要一段恢復期休養,後為其安排上呼吸道「微創無線電波」手術,術後當天即重返職場。
日常飲食影響膽固醇及血糖變化,也與三高、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疾病息息相關。丹麥研究指出,被認為健康且能幫助減重的「北歐飲食」(HND),不只有助於體重管理,也能起到降低血糖以及膽固醇水平等作用。關鍵原因在於飲食中含有更多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哥本哈根大學研究團隊徵集200名50歲以上的受試者,皆屬於高BMI、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研究團隊將200人採取隨機對照試驗方式,分為習慣飲食組以及北歐飲食組,再收集他們的血液、尿液樣本,檢測血糖、血清脂蛋白、三酸甘油酯以及炎症生物標記(細胞激素、C反應蛋白等)。經過6個月發現,受試者的膽固醇下降,血液脂肪量更低,血糖控制更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