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指數」爆表是因為「吃太好」跟「玩太開」? 醫師:不安全性行為恐增肝炎風險
工時超長又日夜顛倒,一不小心就「爆肝」?消化內科主治醫師張學豪醫師接受專訪表示,醫學上並沒有「爆肝」一詞,較接近的疾病為「猛爆性肝炎」,常見B型肝炎或C型肝炎等病毒性肝炎患者身上。猛爆性肝炎為一種急性肝炎,會造成患者肝指數急速上升、肝臟功能無法正常運作,毒素累積,甚至凝血功能異常,意識不清,沒有及時治療可能造成生命危險。
工時超長又日夜顛倒,一不小心就「爆肝」?消化內科主治醫師張學豪醫師接受專訪表示,醫學上並沒有「爆肝」一詞,較接近的疾病為「猛爆性肝炎」,常見B型肝炎或C型肝炎等病毒性肝炎患者身上。猛爆性肝炎為一種急性肝炎,會造成患者肝指數急速上升、肝臟功能無法正常運作,毒素累積,甚至凝血功能異常,意識不清,沒有及時治療可能造成生命危險。
台灣睡眠醫學會統計指出,國人慢性失眠盛行率達20.2%,每5個人就有1人面臨睡眠障礙。現代人失眠問題普遍,不但影響生活品質,也可能連帶引起其他健康問題。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顏銘緯醫師接受《潮健康》專訪表示,睡眠其實是動態過程,身體入睡後腦部仍在運作,會受到平時的生活壓力與飲食習慣等干擾,常見如在床上追劇、玩手遊、吃東西,都是容易增加失眠問題的行為。
週末假日喜歡聚餐或喝酒狂歡?小心會增加「心房顫動」的風險!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心血管中心主任Deepak Bhatt 表示,心房顫動是指快速且不規律的心律異常,而短時間內大量飲酒,可能增加心房顫動急性發作的機會。在美國,這種現象被稱為「假日心臟病」,因為在假期前後人們大量飲酒與酗酒的機會增加,容易造成更多急性個案。
高血壓長期沒有良好的控制,則會逐漸地引起多種併發症,例如,中風、心衰竭、腎損傷、失明…等,然而許多民眾對於藥物的使用會帶來的副作用,有所顧慮,在此對於想嘗試非藥物血壓控制的民眾,提供以下建議。
自從國內實施防疫三級警戒之後,民眾對新冠病毒嚴陣以待,只要出門,除了口罩是必備,很多專家也建議,民眾可以自備酒精噴霧或乾洗手,碰到ATM、自動門開關或搭電梯時,隨時可以消毒清潔手部,避免接觸殘留在物品上的病毒。不過,很多人追求「愈多愈好」,網路也流傳關於酒精濃度甚至「喝酒殺病毒」的謠言,這些說法到底有沒有根據?如何正確使用酒精等防疫產品呢?
下班後喝酒續攤或在家喝酒助眠解悶,是現代人常見的生活場景。不過,台灣人因為基因問題,被認證「地表最不適合喝酒」,不少人喝酒喝到頭痛欲裂、上吐下瀉,身上病痛一堆。近年「理性飲酒」的聲音逐漸抬頭,無論是政府單位或廣告標語上,都會宣揚理性飲酒的重要性,視情況小酌兩杯即可。不過,適量喝酒、理性飲酒,真能避免酒精對健康的傷害嗎?愛酒者恐怕要失望了。據英國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的研究,無論喝酒量多少,都可能會對大腦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
早期肝病被稱為台灣人的「國病」,由於無明顯症狀,很多人發現肝病、肝癌時已經是晚期。肝病的發生與飲酒、感染有關,根據109年死因統計數據顯示,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死亡共有11,737人,106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有8成的肝癌會發生,是B、C型肝炎造成。要保護肝臟健康避免「爆肝」,篩檢是最好的方式。衛福部國健署從2020年9月28日起,調整成人預防保健中B、C型肝炎篩檢條件,年齡限制放寬為45至79歲終身一次。截至110年5月,已經有超過百萬人接受篩檢,相較於條件放寬前每年十幾萬人的篩檢量,服務人次提高10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