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

他失業「借酒澆愁」喝到肝臟冒大顆泡泡!  醫示警:「4大傷肝行為」嚴重恐奪命

他失業「借酒澆愁」喝到肝臟冒大顆泡泡! 醫示警:「4大傷肝行為」嚴重恐奪命

眾所周知,不理性的飲酒行為會導致「脂肪肝」風險增加;若患病後不加以控制飲酒量,更會引起「肝臟衰竭」,嚴重者甚至將危及性命!澄清醫院胃腸肝膽科吳明駿醫師表示,近期收治一名37歲肥胖男性,原本就有脂肪肝病史,最近更是因失業在家,整日借酒澆愁。

閱讀更多 »
台灣竟「百萬人」有肝癌風險?  腫瘤科醫示警:暴飲「1飲品」恐譜出肝癌三部曲

台灣竟「百萬人」有肝癌風險? 腫瘤科醫示警:暴飲「1飲品」恐譜出肝癌三部曲

肝癌20多年來盤據我國10大癌症死亡率之列,死亡率更長年佔據第二位 ,且有年輕化趨勢,顯見肝癌預防與治療,是不可忽視的健康議題。肝臟因無痛覺神經,常被稱作「沉默器官」,當患者出現黃疸與急性腹痛等症狀而就診時,疾病往往已進展至晚期,使用化療與標靶藥物治療的反應不佳。過往肝癌的5年存活率不超過10%,成為治療上的最大困境。

閱讀更多 »
年末想「喝一杯」放鬆?  專家曝真相:過量酒精反而使「情緒更緊繃」

年末想「喝一杯」放鬆? 專家曝真相:過量酒精反而使「情緒更緊繃」

年末適逢元旦連假、農曆新年,不少民眾相約親朋好友齊聚,難免少不了酒水相伴。但倘若黃湯下肚僅是為了放鬆身心、一解工作時的滿腹苦水,借酒澆愁恐怕只會「愁更愁」。專家表明,特定族群在接觸酒精後,容易觸發名為「酒後焦慮」(Hangxiety)的現象,引起羞恥、擔憂與內疚感加重。

閱讀更多 »
愛吃甜食、手搖飲  恐是「肝癌」導火線?  營養師揭3食物護肝解毒

愛吃甜食、手搖飲 恐是「肝癌」導火線? 營養師揭3食物護肝解毒

日本知名設計師三宅一生傳出肝癌離世,引發時尚界與設計界震驚。事實上,不少名人皆是因肝癌辭世,包括國人熟知的蔡頭、安鈞璨、吳孟達皆曾傳出是受肝癌所苦。為何肝癌發生率居高不下?看似輕微的脂肪肝,也可能是肝臟重大病變的原因?光田綜合醫院大甲院區廖祐妊營養師表示,罹患肝癌的部分主因,的確與「脂肪肝」有關。脂肪肝是指肝臟累積過多的三酸甘油酯(TG),進而形成肝臟脂肪堆積,甚至破壞肝臟結構導致肝硬化。肝硬化是肝癌重大風險之一,而肝炎、肝硬化、肝癌即是所謂的「肝癌三部曲」。

閱讀更多 »
噴酒精乾洗手沒用!  諾羅病毒感染暴增2倍  兒科女醫曝正確消毒法

噴酒精乾洗手沒用! 諾羅病毒感染暴增2倍 兒科女醫曝正確消毒法

國內諾羅病毒大流行,造成腹瀉求診人數直線攀升。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僅2月底最後一周就有超過11萬人因腹瀉至門急診就醫,其中病原體陽性個案以「諾羅病毒」為大宗,高達94%被驗出諾羅病毒。桃園日康診所主治醫師歐淑娟醫師提醒,這一波諾羅病毒感染個案數相較12月、1月接近2倍。

閱讀更多 »
每天1杯紅酒助心血管?  世界心臟組織聯會斥「誤導」:喝酒與6大心臟惡病有關

每天1杯紅酒助心血管? 世界心臟組織聯會斥「誤導」:喝酒與6大心臟惡病有關

適當飲酒能攝取有益成份,能幫助保護心血管?這究竟是科學真實還是假說?《世界心臟組織聯會》(WHF)發佈最新政策簡報,已有明確科學研究顯示,酒精攝取量並沒有「安全範圍」,無論份量多寡,酒精都會對身體健康產生負面影響。《世界心臟組織聯會》表示,在人類過去的數十年,心血管疾病發生率上升了將近一倍,而酒精與其中大部份疾病的發生都有關連。然而,廣為宣傳的「適量飲酒有助健康」的說法,例如「每天一杯紅酒能預防心血管疾病」轉移了人們對酒精危害的注意力。

閱讀更多 »
alcohol

病毒肆虐易讓人藉酒澆愁? 研究:疫情酗酒增35%死亡風險

新冠病毒徹底顛覆不少人的工作型態,也對多數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各種壓力,濫用物質與藥、酒成癮等風險,是否也隨著疫情上揚?刊登於美國肝臟疾病研究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 , AASLD)的研究表示,新冠肺炎大流行導致「酒精類」產品消費量增加,恐與大流行期間肝臟相關疾病病例急速上升有關。

閱讀更多 »
喝酒可以助眠嗎?  酒精配安眠藥會怎樣?  醫曝真相:恐傷大腦肝臟引4種「後遺症」

喝酒可以助眠嗎? 酒精配安眠藥會怎樣? 醫曝真相:恐傷大腦肝臟引4種「後遺症」

日常生活精神緊繃、壓力過大,現代人面臨「失眠」與睡眠問題的比例不在少數,一些人習慣在睡前喝酒幫助入睡。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精神科周緯柏醫師提醒,在睡覺前飲酒助眠的作法,長此以往將對睡眠品質造成負面影響,與幫助睡眠的初衷恐背道而馳。周緯柏醫師表示,睡前喝酒在一開始時,確實會讓人產生好入睡的感覺。但連續數天後,會發現睡眠品質下降。臨床研究顯示,酒精成癮者有程度不一的睡眠問題。長期酒精成癮者會產生以下狀況:作夢變得頻繁、淺眠、入睡時變得困難以及容易早醒。

閱讀更多 »
社交行為有助降低癮頭

防疫期間染上「不良嗜好」 解封後卻無法戒掉? 研究:社交行為有助降低癮頭

社交行為對人類來說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但隨著新冠肺炎的大流行,使社交行為瞬間變了調:有些人得不到原有的醫療資源與社會救助、有些人得面臨失去至親的痛苦。沒有了人與人間的羈絆,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在疫情大流行期間暴增,各地酗酒、吸毒率飆高,人們沒有了依靠,似乎就只能靠不良嗜好排遣孤獨。如果你在先前三級警戒的時候,因無法戒除不良嗜好而痛苦萬分,請趕緊利用解封期間和久違的朋友和家人聯絡,或許能降低你的癮頭!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