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熬夜、不喝酒也會「脂肪肝」? 營養師揭3大風險因子:別以為身材好就沒事
不熬夜、不喝酒,飲食也清淡不油膩,即使維持如「健康模範生」般的日常作息,還是可能有罹患「脂肪肝」?聯欣診所李亮儀營養師表示,脂肪肝的成因複雜,除了肥胖、酒精等因素外,藥物、感染更是一大原因。
不熬夜、不喝酒,飲食也清淡不油膩,即使維持如「健康模範生」般的日常作息,還是可能有罹患「脂肪肝」?聯欣診所李亮儀營養師表示,脂肪肝的成因複雜,除了肥胖、酒精等因素外,藥物、感染更是一大原因。
假日與親朋好友相聚,「小酌怡情」可謂在所難免;但「把酒當水喝」的牛飲行為,可能會引起強烈的不適症狀。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表示,「宿醉」指的是隱酒後出現的各種生理、心理不適,例如頭痛、嘔吐、口渴等等。至於宿醉的成因有哪些?高敏敏營養師歸納以下3點:脫水、電解質失衡;乙醛堆積過多;血糖降低。
眾所周知,不理性的飲酒行為會導致「脂肪肝」風險增加;若患病後不加以控制飲酒量,更會引起「肝臟衰竭」,嚴重者甚至將危及性命!澄清醫院胃腸肝膽科吳明駿醫師表示,近期收治一名37歲肥胖男性,原本就有脂肪肝病史,最近更是因失業在家,整日借酒澆愁。
肝癌20多年來盤據我國10大癌症死亡率之列,死亡率更長年佔據第二位 ,且有年輕化趨勢,顯見肝癌預防與治療,是不可忽視的健康議題。肝臟因無痛覺神經,常被稱作「沉默器官」,當患者出現黃疸與急性腹痛等症狀而就診時,疾病往往已進展至晚期,使用化療與標靶藥物治療的反應不佳。過往肝癌的5年存活率不超過10%,成為治療上的最大困境。
「飲酒臉紅」其實是「酒精不耐症」飲酒後的典型表現,還會伴隨頭痛、心悸、嘔吐、宿醉等不適症狀。在飲用酒精飲料後,須經由人體內的「乙醛去氫酶(ALDH2)」代謝酒精及乙醛;而酒精不耐症是遺傳性ALDH2基因缺損,導致體內缺乏乙醛去氫酶進行正常代謝。
年末適逢元旦連假、農曆新年,不少民眾相約親朋好友齊聚,難免少不了酒水相伴。但倘若黃湯下肚僅是為了放鬆身心、一解工作時的滿腹苦水,借酒澆愁恐怕只會「愁更愁」。專家表明,特定族群在接觸酒精後,容易觸發名為「酒後焦慮」(Hangxiety)的現象,引起羞恥、擔憂與內疚感加重。
日本知名設計師三宅一生傳出肝癌離世,引發時尚界與設計界震驚。事實上,不少名人皆是因肝癌辭世,包括國人熟知的蔡頭、安鈞璨、吳孟達皆曾傳出是受肝癌所苦。為何肝癌發生率居高不下?看似輕微的脂肪肝,也可能是肝臟重大病變的原因?光田綜合醫院大甲院區廖祐妊營養師表示,罹患肝癌的部分主因,的確與「脂肪肝」有關。脂肪肝是指肝臟累積過多的三酸甘油酯(TG),進而形成肝臟脂肪堆積,甚至破壞肝臟結構導致肝硬化。肝硬化是肝癌重大風險之一,而肝炎、肝硬化、肝癌即是所謂的「肝癌三部曲」。
炎炎夏日,不少民眾喜好透過飲用「冰啤酒」消暑;與親友聚會時更少不了酒水助興。不過,酒精素有「液態麵包」之稱,熱量累積不容小覷。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貼文表示,民眾若有慢性疾病、肥胖問題,飲酒時務必節制,並養成計算熱量的習慣。
國內諾羅病毒大流行,造成腹瀉求診人數直線攀升。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僅2月底最後一周就有超過11萬人因腹瀉至門急診就醫,其中病原體陽性個案以「諾羅病毒」為大宗,高達94%被驗出諾羅病毒。桃園日康診所主治醫師歐淑娟醫師提醒,這一波諾羅病毒感染個案數相較12月、1月接近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