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染疫、打完3劑仍會「二次感染」? 專家曝真相:未來「多次染疫」將成常態
國內Omicron疫情嚴峻,導致確診人數不斷攀升。不少民眾染疫康復後,擔憂是否將造成「二次確診」;根據《自然》(Nature)與《科學》(Science)的研究指稱,Omicron相較Delta、Alpha等變異株,造成二次感染的風險確實較高,但無論是輕症、住院與重症風險,似乎皆比第一次感染時為低。
國內Omicron疫情嚴峻,導致確診人數不斷攀升。不少民眾染疫康復後,擔憂是否將造成「二次確診」;根據《自然》(Nature)與《科學》(Science)的研究指稱,Omicron相較Delta、Alpha等變異株,造成二次感染的風險確實較高,但無論是輕症、住院與重症風險,似乎皆比第一次感染時為低。
感染COVID-19的其中一項後遺症是出現嗅覺、味覺功能喪失,在疫情大流行前期是確診的主要症狀。不過,隨著病毒株持續演變,嗅味覺異常的比例逐漸下降。權威期刊《Nature》報導指出 ,一份針對美國61萬名確診者的調查顯示,與原始病毒株相比,感染Alpha株發生感官功能障礙的比例高出50%,Delta株下降到44%,近期的Omicron株則只有17%。
國內目前累積35例兒童重症確診個案(截至6月5日),不少家長擔憂孩子染疫後併發「猛爆性腦炎」,最近更傳出重症孩童出現「哮吼」、肺炎、敗血症等併發症。令更多父母憂心忡忡的是,兒童確診後是否與成人一樣,有一定機率將造成「長新冠」的長期後遺症。
第3劑疫苗對於促進身體免疫力、避免重症與住院風險而言,究竟有多重要?甫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的研究指出,新冠加強針(第3劑)針對Omicron亞種病毒提供抗體保護,包括BA.2、BA.3以及與Delta的混種病毒「Deltacron」,效益比起第2劑疫苗而言更為廣泛,研究亦呼籲未施打者應盡速完成接種措施。
確診Omicron雖然症狀較輕,但患者仍可能受「長新冠」(LONG COVID)的各種症狀所苦?英國國家健保署(NHS)資料指出,某些新冠肺炎個案會在感染痊癒數周後持續發生各種症狀,稱之為「長新冠」。雖然大多數人會在數天或數周內好轉,但長新冠的發生似乎與確診時病情嚴重程度無關。
國內Omicron疫情持續延燒,每日確診數破萬的情況已然成為常態;不過去年罹患Alpha與Delta的患者,其後續出現「長新冠」(Long Covid)症狀可能需要更多關注。英國劍橋大學刊載於《Frontier in Aging Neuroscience》的研究即表明,長新冠造成的認知功能障礙,普遍使患者的記憶力與注意力下降、可能影響工作表現。
Omicron傳染能力太驚人?國際權威期刊《Nature》報導指出 ,新的一項美國全國性分析研究發現,美國1-4歲的兒童約有2/3曾感染SARS-CoV-2病毒,而Omicron大流行以來,兒童感染率上升明顯超過其他年齡層。該項研究針對8萬6千名18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的血液樣本進行分析,發現最小年齡層的兒童感染率從33%增加至68%,上升超過一倍。研究團隊指出,根據抗體檢測推估,大部份1-17歲的的兒童在2月前已被感染,其中以5-11歲兒童感染率達77%,是所有年齡層中最高的一組。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最新刊登的報告,反轉了Omicron傳播力強而毒性弱的看法。哈佛大學醫學院與美國麻州總醫院的共同研究指出,與Delta變體相比,Omicron病毒在南非地區的傳播速度確實有所下降,重症與死亡人口也比先前的疫情大流行時來得更少。但是,這並非因為Omicron的感染力比起Delta較衰弱。相反地,先前大規模的Delta病毒感染,導致南非人口普遍具有一定免疫力,得以抵擋Omicron病毒的大舉入侵。
我國購買之首批新冠肺炎口服藥物「Molnupiravir」於昨日(1月24日)到港,作為對抗Omicrom疫情的重要資源,口服抗病毒藥物是否真能終結疫情大流行?權威醫學期刊《Nature》報導宣稱,目前陸續獲各國批准上的之2款新冠肺炎口服藥確實有明顯治療效果。然而,2款新藥能有效降低重症與死亡率,科學家卻已馬不停蹄地開始尋找「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