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

失眠竟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惹禍?  「睡眠檢測+心理治療」終讓他戒掉安眠藥

失眠竟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惹禍? 「睡眠檢測+心理治療」終讓他戒掉安眠藥

國人服用安眠類藥物比例逐年升高,每年用量已超過10億顆。深耕失眠治療的好夢心理治療所吳家碩臨床心理師表示,失眠成因複雜,安眠藥並非萬靈丹,目前失眠治療的方式「失眠認知行為治療」,透過各式助眠的行為技巧,以及認知上的調整等方式,核心順序上是「找原因,再處遇」,最理想的方向是,先根本上找出失眠的主要原因,再對症下藥給予合適的睡眠管理方法。

閱讀更多 »
受試者睡前補充番紅花萃取物,與安慰劑相比確實更能改善睡眠品質,且120位受試者均無明顯不良反應,顯示其安全性。睡眠障礙普遍被認為與憂鬱症、焦慮症等心理疾患的患病率增加有關。《情感障礙期刊》(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一項統合分析則宣稱,番紅花萃取物及其活性成分與抗憂鬱藥物類似。研究認為,番紅花具有潛在抗憂鬱幫助,有機會成為有效且安全的情緒緩解介入。

番紅花萃取物減壓又助眠?善用高科技補充好眠力

失眠已然成為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患有睡眠障礙問題者,夜裡易出現難以入眠、白天沒精神的狀況,造成身體不適、生活品質與工作效率下降,甚至憂鬱與焦慮等問題。不少人甚至為此依賴助眠藥品,但卻又得面臨上癮、沒辦法停藥等窘境。另外,安眠藥物的機轉作用等於讓大腦「強制關機」,不僅對於深層睡眠品質的提升幫助有限,更不會重新啟動身體的「自我修復」功能。更重要的是,特定藥物並不適合肝功能不佳者、孕婦、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等族群 。刊載於《神經科學》(Neuroscience) 的動物試驗證實,番紅花萃取物中的「番紅花酸」(trans-crocetin)物質,能夠抑制大鼠大腦中的「麩胺酸」(為動物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神經傳遞物質)傳遞,幫助放鬆神經,從而達到提升睡眠和組織修復的效果。

閱讀更多 »
每晚失眠先別急著服藥! 先搞清楚自己是哪種「失眠型態」

每晚失眠先別急著服藥! 重症醫籲:先搞清楚自己是哪「5種失眠型態」

如果近期頻頻失眠,先別急著服用治療藥物,首先應該釐清自己是哪種「失眠型態」!刊載於權威期刊《Lancet》的研究,分析4,322名受試者的睡眠狀態後發現,其失眠型態可分為5個亞型,每種亞型需要接受的治療可能不盡相同,並非一味地服用失眠藥物,就一定能夠改善失眠。

閱讀更多 »
7族群失眠不能吃安眠藥! 醫曝替代方案:從「這些事」改善也能助眠

7族群失眠不能吃安眠藥! 醫曝替代方案:從「這些事」改善也能助眠

失眠可謂是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睡眠障礙往往讓人夜裡難以入眠、白天沒精神,造成身體不適與生活困擾。不過,若用安眠藥做輔助,可能又會擔心上癮、沒辦法停藥。為此,衛福部食藥署邀請衛生福利部澎湖醫院精神科醫師謝懷德醫師,與民眾分享常見的安眠藥「佐沛眠」與失眠的相關知識。

閱讀更多 »
二度確診症狀有哪些?  與第一次確診有差嗎? 醫師解惑

二次確診更嚴重?哪些症狀最常見?哪些人是二次確診高風險?醫揭居家照護6大重點

雖然疫情下降,但近期許多人再次出現「二度確診」,二度確診通常以哪些症狀較常見?通常與第一次確診是否有差異?二度確診COVID-19可能產生的症狀,取決於先前感染的嚴重程度、所涉及的病毒種類變異和人的免疫反應等因素。COVID-19的再次感染常見症狀可能包括:發燒、咳嗽、氣短或呼吸困難、疲勞、肌肉或身體酸痛、頭痛、味覺或嗅覺喪失、咽喉腫痛、鼻塞或流鼻涕、噁心或嘔吐、腹瀉。

閱讀更多 »
降低生理年齡關鍵?  研究曝:遵循「甲基化」飲食  身體最多可年輕11歲

降低生理年齡關鍵? 研究曝:用飲食調控DNA「甲基化」 身體最多可年輕11歲

遵循特定的飲食或生活模式,可以逆轉年齡所導致的各種問題嗎?根據台灣衛福部統計,國內有8成中老年人至少罹患1種慢性病,不僅可能是死亡的風險因子,更為醫療保健系統帶來負擔。近期《Aging》期刊刊載的研究指出,透過飲食調控體內的「甲基化」程序,或許有助預防慢性病、延長預期壽命。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