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理包、含糖飲料別吃太多! 研究:超加工食品增癌症發生與死亡率
糕點、餅乾、冰淇淋、調理包、冷凍食品等「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由於含有較高的鹽份、脂肪、糖份及人工添加劑,過去已有各項研究指出攝取過量會增加肥胖、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風險。近期一項利用英國生物資料庫的將近20萬筆數據的觀察性研究更發現,攝取超加工食品會增加罹患34種特定癌症的風險。
糕點、餅乾、冰淇淋、調理包、冷凍食品等「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由於含有較高的鹽份、脂肪、糖份及人工添加劑,過去已有各項研究指出攝取過量會增加肥胖、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風險。近期一項利用英國生物資料庫的將近20萬筆數據的觀察性研究更發現,攝取超加工食品會增加罹患34種特定癌症的風險。
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以及肥胖,是引發第2型糖尿病的危險因素,防止第2型糖尿病的良好習慣,建立在規律運動、健康飲食以及適當的熱量限制。然而,現代人因為缺乏運動、輪班工作和生活作息不正常,大幅增加了身體脂肪堆積以及隨之而來的代謝症候群問題,如何在有限時間內提升運動效率,也成為科學試驗的研究方向。
根據109年癌登資料顯示,肝癌為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5位,發生人數為1萬982人;與108年相比,發生人數及發生率皆呈下降趨勢。110年衛福部死因統計資料也指出,有12,035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其中慢性肝病及肝硬化位居我國主要死因第10位,死亡人數為4,065人,肝癌更高居我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死亡人數為7,970人。
身體血液中的脂肪統稱為「血脂」(plasma lipids),其成份包括中性脂肪、磷脂質、膽固醇、游離脂肪酸等。其中,磷脂質是細胞膜的主要成分,膽固醇是合成膽酸及固醇類荷爾蒙的必需前驅物。一般將脂蛋白依據結構及密度,分為乳糜微粒(chylomicron)、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四類。
心臟健不健康,與吃下肚裡的飲食大有關聯!哈佛大學T.H. CHEN公衛學院資料顯示,幫助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最佳飲食模式:多吃水果、蔬菜、全麥、魚類、家禽類與植物油。相反地,應限制紅肉與加工肉品攝取量,並少吃精製碳水化合物、添加糖與鈉的加工食品以及反式脂肪。
現代人健康意識提升,深知內臟脂肪會產生許多健康問題,除了熟知的「脂肪肝」以外,還有「脂肪胰」的問題同樣不能輕忽。聯安診所超音波室主任楊建華醫師表示,脂肪胰是近幾年醫學界關注的焦點,與代謝症候群有高度相關性。一旦罹患脂肪胰,未來出現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亦可能隨之上升。
罹患心臟疾病不僅有危及性命之虞,合併其他疾病更可能造成嚴重影響?依據衛生福利部 110 年死因統計,心臟疾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平均每24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疾病。如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造成5.8 萬人死亡,其威脅不容小覷。
現代人的肝病問題日益嚴重,「肝苦人」的辛酸沒人知,就怕自己不知!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胃腸肝膽科李政祺醫師表示,在一次195位民眾腹部超音波檢查中,發現肝臟有異常者竟高達77.9%,其中91位有脂肪肝現象。李政祺提醒,若脂肪肝轉為「脂肪肝炎」,未及時治療恐會演變成「肝硬化」,最終甚至有罹患「肝癌」的風險。
手麻腳麻別輕忽,有可能是無症狀腦中風。光田綜合醫院神經內科柯麗櫻醫師表示,某些中風症狀並不明顯,病人不容易察覺,如果手麻或手部動作不協調,或頭暈、走路平衡感變差,常常病人會誤以為是睡眠不足而已,不知道可能已經中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