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流來襲小心中風!「睡眠呼吸中止」成中風隱患 長庚醫師呼籲及早發現治療 遠離健康風暴!
國健署表示,氣溫驟降會導致血管內的平滑肌收縮、血壓升高,可能增加急性中風、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發作的機會。然而,睡眠呼吸中止症為心血管疾病中的危險因素,缺血型中風、出血型中風、心肌梗塞等發生率都隨著此症提高。
國健署表示,氣溫驟降會導致血管內的平滑肌收縮、血壓升高,可能增加急性中風、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發作的機會。然而,睡眠呼吸中止症為心血管疾病中的危險因素,缺血型中風、出血型中風、心肌梗塞等發生率都隨著此症提高。
近期心肌梗塞新聞頻傳,三高患者每到冬天健康就會拉起警報!台北暨台東馬偕醫院耳鼻喉科沈廣軒醫師提醒,很多人忽略了睡眠呼吸中止症其實可能會導致心肌梗塞的發生率大增。
名作家H(陳鴻儀)幾十年前與前妻首度同床共枕,隔天醒來發現前妻竟人間蒸發,半夜搭計程車逃離!原以為是自己床上表現不佳,詢問後才知是因為自己鼾聲如雷。為了改善症狀,H2017年接受正顎手術處理睡眠呼吸中止症。適逢今年底梅開二度,他為避免伴侶消失舊事重演,決定先配戴市售的止鼾頭套,沒想到隔天起床後頭套不自覺的被扯掉,根本戴不住。卓承翰醫師指出,打鼾治療包括調整生活習慣、配戴陽壓呼吸輔助器、止鼾牙套還有手術。其中新型雙波長止鼾雷射利用特殊雙波長雷射技術,1470nm波長可將懸壅垂、軟顎等軟組織汽化切除,980nm波長則可同步止血,手術過程簡單快速,降低術後傷口疼痛感與恢復期,適合想改善打呼問題或怕痛不敢手術的病患。若患者有打呼困擾,建議由專業醫師評估個人狀況後再進行治療。
打鼾很常見。據統計計45% 的成年人偶爾會打鼾,而25%的成年人嚴重打鼾。不僅影響床伴或其他家人的睡眠品質,也可能伴隨著呼吸中止,引發中風機率。
近年麻醉事件屢屢搬上影視平台,引發國人關注麻醉風險議題,台灣麻醉醫學會公佈「台灣麻醉警世大調查」最新報告,發現民眾擔心「麻醉後醒不過來」的比例高達37.2%、憂慮「麻醉後會有不適症狀強烈」36.8%、表示「害怕手術中意外醒來」則有33.0% 。該份調查反映普遍國人對麻醉的三大隱憂。
平時作息正常、但總覺得很疲憊;即使有睡滿8小時,白天工作時還是哈欠連連?聯欣診所功能醫學護理師亓祥怡護理師表示,每天都睡不飽是多數上班族的心聲,但通常經過1-2天好好休息,原有的疲勞感會自然消失。
高齡80歲的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傳出因「睡眠呼吸中止症」而正在接受配戴「連續正壓呼吸器」(CPAP)的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可分為阻塞型、中樞型與混合型,其中,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是睡眠呼吸障礙最常見的一種,也是老年患者最常發生的睡眠呼吸中止類型。
經常感到口乾舌燥,可能是罹患特定疾病的警訊?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貼文指出,偶發性的口乾舌燥大多歸因於水分攝取不足、重口味的飲食內容、夏季高溫或運動時流汗過多所致。不過,若有患者主觀認定經常性的「口乾症」(xerostomia)狀況,則要小心是身體正在釋出以下疾病的警訊。
失眠可謂是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睡眠障礙往往讓人夜裡難以入眠、白天沒精神,造成身體不適與生活困擾。不過,若用安眠藥做輔助,可能又會擔心上癮、沒辦法停藥。為此,衛福部食藥署邀請衛生福利部澎湖醫院精神科醫師謝懷德醫師,與民眾分享常見的安眠藥「佐沛眠」與失眠的相關知識。
睡眠時間的長短往往對個人健康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事實上不僅睡太少會造成健康問題,「睡太多」同樣會造成身體的負擔?刊載於《Neurology》的研究指稱,睡眠時間過短、過長皆與中風發作機率增加有關,個人的睡眠問題越多、中風的風險也就越大。
糖尿病患者不僅得遵循醫囑用藥,平時的生活習慣良好與否,更是病情控制的關鍵要素!萬芳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劉漢文醫師於社群貼文指出,糖尿病的治療包含「生活型態的改變」和「血糖藥物」,兩者需同步執行且皆不可偏廢。
長期飽受睡眠困擾,竟需要透過「住院觀察」讓睡眠品質改善?林口長庚醫院鼾症睡眠外科李學禹教授指出,民眾如有認床、睡眠品質不佳、白天昏昏欲睡、精神不濟、多夢、夢遊、生理時鐘混亂等睡眠障礙情節,確實能透過醫療協助改善睡眠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