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癌連15年居冠! 預防勝於治療 醫籲:定期篩檢
台灣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高居不下,根據衛福部癌症登記統計,大腸癌已經連續15年蟬聯台灣癌症榜首第一名,每年約有1萬6千人罹患大腸癌,每年更有超過6000人死於大腸癌。
台灣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高居不下,根據衛福部癌症登記統計,大腸癌已經連續15年蟬聯台灣癌症榜首第一名,每年約有1萬6千人罹患大腸癌,每年更有超過6000人死於大腸癌。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109年大腸癌新診斷個案有1萬6,829人,連續15年蟬聯癌症發生人數之首,其中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1.5倍,據統計,國人平均約31分14秒就有一人罹患大腸癌;每年更有6,000多位患者死於大腸癌,影響國人健康甚鉅。
大腸癌已位居「十大癌症」發生人數榜首數年。隨著近年國人飲食西化、手搖飲料盛行,習慣大魚大肉、高糖高油飲食,一不小心就可能深陷罹癌風險。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貼文表示,大腸癌為「台灣癌症之王」,其中根據各縣市位置不同,罹癌人數也亦有所差異。
余天之女余苑綺日前傳出罹患大腸直腸癌去世,消息一出引發各界不捨。光田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佘冠旻醫師接受專訪指出,大腸癌遺傳比例約占整體致病原因2成左右,大抵上仍與飲食或不良生活習慣有關。不過,若家族成員有相關突變基因,確實可能造成腸癌發生時間提前。
余天之女余苑綺因腸癌復發逝世,享年39歲,引發國人關注腸癌年輕化及癌症篩檢議題。臺大醫院綜合診療部主任、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內科臨床教授邱瀚模醫師接受潮健康專訪表示,大腸直腸癌雖有年輕化現象,但40歲以下「極年輕」發生大腸癌,常有強烈家族性風險,其疾病發生機制也與50歲以上常見的「散發性」大腸癌並不相同。
隨著健康意識抬頭,不少人願意自費健檢,以性別來看,女性較男性更有健康警覺。不過,隨著年齡增長,男性面臨的潛在健康風險增加,哈佛大學醫學指出,步入中年後的男性,應注意以下疾病風險,並考慮採取進階健康檢查。
根據衛福部最新公佈數據,108年大腸癌新增個案數為17,302人,是十大癌症中第一位,標準化發生率較前一年略上升1.1。單以大腸癌發生率來看,近年來呈現上下起伏,一方面環境中的危險因子雖仍存在,另一方面,國家推動篩檢,也有助找出更多無症狀的早期大腸癌。早期大腸癌患者最多數的症狀其實是「無症狀」,通常病情進展到2-3期之後才會有明顯症狀。與大腸癌最直接有關的「警示症狀」為消化道出血(大便有血)、貧血、明顯體重下降等。其他臨床症狀例如腹瀉、排便習慣改變,也有可能是生活壓力等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