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問答集】大腸癌症狀及高風險群?  吃哪些食物能預防?  發現息肉就是癌症嗎?

【專家問答集】大腸癌症狀及高風險群? 吃哪些食物能預防? 發現息肉就是癌症嗎?


.採訪撰文/郭家和

.受訪專家/臺大醫院綜合診療部主任、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內科臨床教授邱瀚模醫師


大腸癌發生率上升  死亡率下降?

根據衛福部最新公佈數據,108年大腸癌新增個案數為17,302人,是十大癌症中第一位,標準化發生率較前一年略上升1.1。單以大腸癌發生率來看,近年來呈現上下起伏,原因比較複雜,一方面環境中的危險因子雖仍存在,另一方面,國家推動篩檢,也有助找出更多無症狀的早期大腸癌。


由於早期篩檢的比例上升,大腸癌死亡率在近年呈現和緩下降趨勢。以大腸癌分期的存活率來看,0期大腸癌的5年存活率接近100%,1期也有93%-94%,而第4期的5年存活率僅剩15%。更重要的是,以篩檢偵測到的大腸癌病人約有一半是0-1期,反觀出現明顯症狀才就醫確診者,約有20%已是第4期。


因此,總人數雖然上升,但早期大腸癌比例增加,死亡率反而有所下降。截至目前,50歲以上的台灣民眾,曾接受至少一次糞便潛血篩檢的比例近7成,明顯看出篩檢普及率對減少死亡率的正面影響。


大腸癌有哪些症狀?  幾歲要定期篩檢


大腸癌有哪些症狀?  幾歲要定期篩檢

早期大腸癌患者最多數的症狀其實是「無症狀」,通常病情進展到2-3期之後才會有明顯症狀。與大腸癌最直接有關的「警示症狀」為消化道出血(大便有血)、貧血、明顯體重下降等。其他臨床症狀例如腹瀉、排便習慣改變,也有可能是生活壓力等造成。


大腸癌早期發現的癒後相當良好,因此不應仰賴症狀來判斷身體狀況,只要達到一定年齡,都應接受糞便潛血等相關篩檢,50歲以上國人更建議要定期篩檢。美國近期已將定期篩檢大腸癌的起始年齡提前至45歲。


大腸癌的高風險族群?  愛吃紅肉男性更危險?


大腸癌的高風險族群?  愛吃紅肉男性更危險?

高齡化雖然是癌症增加原因之一,但是40-49歲的大腸癌的比例上升情況,並不只限於台灣,鄰近國家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以及許多西方國家都有類似現象。其中,有家族史或遺傳性大腸癌約佔2成,其餘7至8成為所謂「散發性」的大腸癌,其危險因子包括抽菸、肥胖、高膽固醇高血脂、代謝症候群、腰圍過寬、運動不足等,而男性的風險也高於女性。


另外,幼年期過多的抗生素曝露是否影響腸道菌,進而增加大腸癌風險近期也受到討論。觀察研究發現,1960年後出生的世代,由於醫療開始普及、抗生素廣泛使用,腸道菌的多樣性可能遭抗生素破壞,導致幼童時期接觸較多抗生素者,長大後可能增加大腸癌風險,但未有明確定論。


目前來說,40至49歲的青壯年族群,如果有抽菸、肥胖、不運動、愛吃紅肉、男性等風險因子,都應提高對大腸癌的警覺性。


大腸癌與飲食有關?  建議如何預防?


大腸癌與飲食有關?  建議如何預防?

「紅肉」被列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大腸癌第一級致癌物中,尤其是以燒烤方式烹調的紅肉或培根火腿等加工肉品,最好避免天天食用,應多攝取白肉、魚肉以平衡飲食中的風險。另外,過去曾針對速食店分佈與癌症地圖對比,發現店家較密集的地區(象徵飲食較有西化傾向的地區),大腸癌發生率相對偏高。


預防大腸癌最好的方式,建議多吃新鮮蔬果,尤其是抗氧化效果強大的「超級食物」,例如花椰菜、地瓜、菇類、葡萄、深海魚類、薑黃等。也要注意正常作息,多運動及多喝水,而定期篩檢更是重中之重。



大腸癌與息肉有關?  多久要追蹤一次

大腸息肉未必就是大腸癌。50歲以上的國人,約一半會有「增生性息肉」,與大腸癌較無關,而有近1/4至1/3會有「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是腫瘤性息肉,大於1公分或顯微鏡下觀察有絨毛成分就屬於高風險腺瘤。目前醫療科技尚無法預測何者會變大或癌變,因此只要在大腸鏡下判斷為腺瘤性息肉,都會進行預防性的切除,避免未來演變成癌病灶。


一般情況下,並不鼓勵密集進行大腸鏡檢查,而是糞便潛血陽性者再做大腸鏡檢查。愈來愈多實證發現,即使息肉大於1公分,只要切片確認沒有癌變風險,3年後追蹤即可。腺瘤性息肉三顆以下且無任何大於一公分的病灶,則5年追蹤即可。


不過,如果切片化驗發現息肉細胞中含有絨毛成份或是高度細胞異型,就被視為高風險性的腺瘤性息肉,即使當下切除,也很容易再在其他部位長出新的病灶,就需要比較短的追蹤觀察間隔。


大腸癌目前的治療方式?  一定需要化療嗎?


大腸癌目前的治療方式?  一定需要化療嗎?

大腸癌治療方式視病期而異,0期的大腸癌只需內視鏡切除即可;第1期腫瘤以手術為主;第2期大腸癌腫瘤侵犯程度較深,但尚未侵犯淋巴,也是以手術治療為主;


第3期大腸癌表示腫瘤已侵犯淋巴結,手術切除後仍須視作癌細胞可能已在血液中擴散,必須加做化學治療;第4期則表示腫瘤已有遠端轉移,現今以化學或標靶治療為主。後者會做基因檢測以判斷適合使用哪種標靶藥物,目前也已有健保給付。


大腸癌因病人數眾多,國際都已有統一標準化的治療方式與藥物組合,也已經過臨床試驗證實療效,模糊空間較小,不必擔心治療不足或過度治療的問題。現今醫學發展趨勢是「精準醫療」,希望將治療用在真正可以得到幫助的病人身上,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與無效治療增加病人身體與經濟負擔。


總之,防治大腸癌的王道,仍在於定期篩檢與及早發現。一旦確診大腸癌也不必氣餒,大腸癌屬於預後相對良好的癌症,患者只要避免危險因子,注意飲食正常、多運動,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仍是減少復發風險、保住治療戰果的關鍵。


延伸閱讀:

十大癌症專家解讀! 「肚子裡的癌症」更危險? 年輕人易罹癌3大徵兆

香腸培根含「亞硝胺」 配蛋白質會吃出大腸癌? 醫師:放太久不吃才危險


【喜歡《潮健康》的報導嗎?點讚及時接收最新潮流健康知識】

coolhealtheditorpeter的大頭照
潮健康編輯部-昱彣

HI!我是潮健康的「潮編」昱彣。潮健康不只讓你/妳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更要你/妳從頭到尾潮到出水!透過淺顯易懂的文章、詼諧有趣的企劃,結合最新趨勢、時事議題,讓醫學知識也能夠跟上潮流,不再難懂!

留言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