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癌症死亡率激增44%! 醫:50歲以上男性最危險,每年做「這件事」可早期發現
前列腺癌死亡率近十年激增44%,已成為台灣男性癌症死亡率第五位,特別是50歲以上男性風險更高。專家指出,前列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導致近3成患者確診時已進入晚期,治療選擇受限,影響存活率。目前新一代荷爾蒙療法與PARP抑制劑合併治療,已顯示可提升存活期。醫師建議50歲以上男性每年定期檢驗PSA數值,若有家族病史應提早至45歲篩檢,以提高早期發現與治療機會,降低疾病威脅。
前列腺癌死亡率近十年激增44%,已成為台灣男性癌症死亡率第五位,特別是50歲以上男性風險更高。專家指出,前列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導致近3成患者確診時已進入晚期,治療選擇受限,影響存活率。目前新一代荷爾蒙療法與PARP抑制劑合併治療,已顯示可提升存活期。醫師建議50歲以上男性每年定期檢驗PSA數值,若有家族病史應提早至45歲篩檢,以提高早期發現與治療機會,降低疾病威脅。
荷爾蒙陽性乳癌患者若腫瘤大於5公分、Ki67指數超過20%、或淋巴結轉移等情況,復發風險較高。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乳房外科甘蓉瑜主任表示,術後輔助治療如荷爾蒙治療與新型細胞週期抑制劑,可降低復發風險達32.6%,有效改善預後。她建議高風險族群透過基因檢測與早期篩檢確認患病風險,術後治療應與醫師充分溝通,選擇適當策略以降低疾病復發並維持生活品質。
知名藝人劉家昌因肺癌腦轉移病逝引發關注,台北慈濟醫院黃俊耀醫師指出,罕見的Exon 20基因變異患者目前健保僅有化療可用,治療效果有限,且無法負擔自費標靶藥者恐陷「同病不同命」困境。EGFR突變治療因第三代標靶藥物給付而大幅提升,但Exon 20患者仍需依賴化療。專家呼籲政府重視癌症新藥政策,接軌國際加速標靶藥物可近性,以完善肺癌精準治療並減少無效醫療的發生。
知名藝人徐若瑄確診甲狀腺癌,揭示「頸部固定腫塊」可能為甲狀腺癌徵兆,提醒家族有病史者應提高警覺。醫師指出,甲狀腺癌常見於女性,症狀如頸部腫塊、聲音沙啞等。甲狀腺癌治療多採手術切除,並視情況進行放射碘或標靶治療,尤其是具有BRAF基因突變的患者。醫師建議定期健檢、均衡飲食,以有效控制病情。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是一種致命性皮膚病,伴隨高燒和膿疱,常導致敗血症和多重器官衰竭。高達半數患者具有IL-36基因突變。2024年7月1日起,台灣健保給付生物製劑,針對IL-36炎症途徑,有望快速緩解膿疱症狀,從GPPGA評分4分降至0分。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推GPP 321治療方案,呼籲早就醫,善用基因檢測和生物製劑。
「這是一項攸關人命、值得投資的檢測!」奇美醫學中心病理部分子病理科主任李宛珊表示 ,「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為先進的分子檢測技術,近年來,癌友對於檢測的接受度增加,只要經濟情況許可幾乎都會接受此檢測,可謂是「精準治療」經典模式。
台灣平均一年喝掉28億杯咖啡,然而,因為利尿作用電解質流失,加上年齡增長、飲食習慣不佳等因素,許多人可能已經默默成為「骨質疏鬆」的高危險群。國健署調查顯示,國內每7人就有1人骨鬆,骨鬆不再是老年人問題,年輕人或懷孕的媽媽們,一樣不能輕忽。
肥厚性心肌病變(Hypertrophic Cariomyopathy, HCM)是一種原發型、遺傳性的心臟肌肉病變。心臟由心肌細胞、瓣膜、與供應心臟的血管組成;而肥厚型心肌症肇因於不正常的心肌增厚、錯位的排列,最後容易產生不正常的纖維化。疾病的盛行率大約0.2% (1/500),大概有一半的機會可能會傳給下一代。大部分患者在青春期開始心臟逐漸肥厚,只有少部分患者在嬰兒時期就發病。
根據衛福部最新公佈數據,108年大腸癌新增個案數為17,302人,是十大癌症中第一位,標準化發生率較前一年略上升1.1。單以大腸癌發生率來看,近年來呈現上下起伏,一方面環境中的危險因子雖仍存在,另一方面,國家推動篩檢,也有助找出更多無症狀的早期大腸癌。早期大腸癌患者最多數的症狀其實是「無症狀」,通常病情進展到2-3期之後才會有明顯症狀。與大腸癌最直接有關的「警示症狀」為消化道出血(大便有血)、貧血、明顯體重下降等。其他臨床症狀例如腹瀉、排便習慣改變,也有可能是生活壓力等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