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控制好了生活卻更糟? 6成HIV感染者曝有「這困擾」,不處理恐釀更多危害
HIV感染者透過抗病毒藥物能有效控制病毒量,曾有調查顯示,高達6成的HIV感染者有失眠困擾,且因體重增加、失眠、頭痛等副作用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增加心血管疾病及心理共病風險。嘉義基督教醫院洪冬哲醫師建議,可從調整生活習慣及心理諮商著手,必要時換藥改善症狀,並調整服藥時間以減少副作用。
HIV感染者透過抗病毒藥物能有效控制病毒量,曾有調查顯示,高達6成的HIV感染者有失眠困擾,且因體重增加、失眠、頭痛等副作用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增加心血管疾病及心理共病風險。嘉義基督教醫院洪冬哲醫師建議,可從調整生活習慣及心理諮商著手,必要時換藥改善症狀,並調整服藥時間以減少副作用。
帶狀疱疹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所起,美國數據統計,40歲以上成人高達99.5%感染過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根據統計,台灣人約每3個人就有1人終生可能罹患至少一次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高盛行率及可能伴隨而來的疹後神經痛,是台灣民眾不可忽視的健康隱憂。
HIV(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愛滋病毒)已不再是不治之症,接受幹細胞移植後「治癒」HIV的第3起案例報告,今年2月登上國際期刊《Nature Medicine》廣受注目,然而,是否所有HIV感染者都適合接受幹細胞移植,一勞永逸清除體內的病毒威脅?
發生「皮蛇」不只會起水泡、神經痛,也可能會增加未來心臟病的風險?一項前瞻性研究追蹤16年、超過20萬名成人的數據顯示,與未罹患帶狀疱疹的人相比,罹患過帶狀疱疹者發生重大心血管事件的長期風險高出30%,而且在發生帶狀疱疹之後,風險升高時間可能長達12年之久。該研究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期刊》 。
身上長突然長出疑似痘痘或更大的不明腫塊,可能不是粉刺或青春痘等問題,而是更為棘手的「粉瘤」作怪?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皮膚科專任主治醫師劉洋豪醫師受訪指出,粉瘤的正式名稱為「表皮囊腫」,為最常見的一種皮膚囊腫。
近期導致全球陷入缺蛋潮的「禽流感」,恐將跟隨新冠肺炎與猴痘病毒的腳步,在人類世界掀起另一波疫情大流行?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示警,目前禽流感已在哺乳動物界開始傳播,如西班牙的貂屬動物、蘇格蘭的海豹、南美洲的海獅與海豚,皆發現因感染「H5N1」禽流感而導致大量死亡。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昨日(2月9日)防疫記者會表示,經考量國內疫情逐漸平穩、且醫療量能充足,經由跨部會溝通研議與綜合評估後,如疫情持續穩定可控,自2月20日實施以下室內戴口罩放寬之通案性規定。疫情指揮中心指出,於以下2大指定場所之室內空間,仍須按規定全程戴口罩。包括醫療照護機構:醫療、醫事、老人福利、長期照顧服務、榮譽國民之家、兒童及少年服務、身心障礙福利機構等;公共運輸及特定運具:車廂、船舶、航空器等運具及場等。
主宰全球疫情的病毒即將易主?數週以來,科學家持續在觀察Omicron變體在世界各地的主導地位,其中亞變體BQ(BQ.1、BQ.1.1)被認為排擠所有其他變體,看似略有領銜優勢。不過,去年(2022年)12月30日,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公布的數據卻顯示,「XBB.1.5」病毒挾帶黑馬之姿橫空出世,挾帶著免疫逃脫的優勢引起另一波疫情浪潮。
台灣新冠病毒確診幼童的腦炎重症元兇,竟是先前未曾發現的變種病毒「BA2.3.7」?三軍總醫院今(14)召開記者會表示,前一波4-6月疫情高峰,部份病童病程發展迅速,甚至出現「猛爆性腦炎」。三總透過重症病童的病毒株全基因定序,發現一株帶有全新突變位點──K97E的病毒突變分支族群,可能是兒童併發腦炎的關鍵成因。
「猴痘」(monkeypox)病毒今年起在各國迅速傳播,截至目前已有48個國家、超過4,000起案例發生,台灣也在近日傳出首例猴痘確診個案,是從德國返台的男留學生,陸續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疾管署也在6月23日起宣佈,將「猴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
猴痘疫情持續炎燒,不只科學家們關注傳染態勢,部份國家已開始施打牛痘疫苗作為防範手段。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數據,截至6月6日為止,在全球非猴痘流行區的29個國家已傳出1,019起確診及疑似猴痘感染的病例,其中以英國302例最多,其次則為西班牙、葡萄牙、加拿大、德國。
Omicron變種病毒自2021年11月從南非擴散以來,傳染性強、容易造成「免疫逃脫」的特性,使其成為現今全球疫情的主要感染源。科學家發現,Omicron病毒中的「棘蛋白」中,被發現至少已有33處突變; 受體結合域中的29種胺基酸則有15種產生異變,與原始株的型態差異不可同日可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