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稿/郭家和
幹細胞移植「治癒」HIV? 治療過程九死一生?
HIV(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愛滋病毒)已不再是不治之症,接受幹細胞移植後「治癒」HIV的第3起案例報告,今年2月登上國際期刊《Nature
Medicine》廣受注目,然而,是否所有HIV感染者都適合接受幹細胞移植,一勞永逸清除體內的病毒威脅?
衛福部桃園醫院副院長鄭舒倖醫師受訪表示,HIV個案會採取幹細胞移植治療,多是面臨不得已的處境,如今年2月發表報告的該名HIV感染者,是因為個案罹患血癌,必須先進行高強度化療再接受幹細胞移植,才能搶救個案生命,雖然達到「治癒」HIV感染的效果,過程風險幾可謂「九死一生」。
鄭舒倖醫師解釋,HIV感染者在幹細胞移植前須經過詳細配對,找到具有「CCR5
Delta32/Delta32」基因缺陷的幹細胞,再透過化療、放療破壞全身免疫細胞,術後還可能發生幹細胞生成不良及免疫排斥問題。通常是在HIV感染者面臨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疾病,才考慮進行幹細胞移植,而部份患者更可能面臨終身排斥風險。
從20顆藥變1天1顆! HIV 治療的長足進步
近年HIV治療方式已有長足進步,鄭舒倖醫師說明,HIV感染現今的標準治療是服用抗病毒藥物,從過去雞尾酒療法一天需要服藥3-4次,每次2-6顆藥物不等,進展到如今只要「一天一顆、每天一次」,就能達到有效的治療控制。近年也有長效針劑的抗病毒藥物,感染者只須兩個月到院施打一次。治療便利性與順從性皆有大幅提升。
鄭舒倖醫師表示,HIV抗病毒藥物需長時間服用,目前沒有停藥建議,另外,隨著個案年紀增長,可能會有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問題,用藥上的調整應與醫師充份溝通。
整體而言,HIV治療愈來愈友善、便利,控制方式如同一般慢性病,只要妥善治療,絕大多數感染者都能達到「U=U」(病毒測不到=沒有傳染力)的目標,維持正常生活品質,也保障身邊親友及整體社區安全。
5年新感染人數大降5成! 台灣HIV防治兩大功臣
台灣推動防治HIV成果卓著,2017每年新發生人數約2500人,截至2022年底統計,HIV新發生人數已降至1074人,5年間新發生人數比例減少超過5成。鄭舒倖醫師表示,聯合國愛滋規劃署(UNAIDS)「終結愛滋」的第二階段「95-95-95」目標,台灣在後兩項95%(感染者有服藥比率達95%,服藥之感染者病毒量檢測不到達95%)已經達標,每年新發生人數更以15%-20%的比例持續下降。
鄭舒倖醫師指出,HIV新發生人數逐年下降有兩大功臣,一是預防性用藥(PEP)觀念的普及,一是治療目標「U=U」的有效落實,超過95%接受治療的病人,可以達到病毒測不到=不具傳染力的控制,阻斷HIV的傳播鏈,進而減少新感染人數。
此外,發生風險行為後也可透過「暴露後預防性投藥」(PEP)減少感染風險,鄭舒倖醫師說明,風險行為後72小時內盡快用藥,連續服用28天,數據顯示有良好保護效果。站在預防HIV的角度,只要屬於高風險族群(如伴侶人數較多、伴侶不固定、靜脈注射、男男同性族群等
),都建議尋求感染科醫師評估是否適合事前預防PREP用藥,更能掌握健康自主權。
U=U可以安心拔牙、手術! HIV 防治觀念持續進步
鄭舒倖醫師表示,HIV從過去大眾印象中的「世紀黑死病」,逐漸演變為只要一天一次用藥就能穩定控制的慢性疾病。研究顯示,接受妥善治療的HIV感染者,平均壽命與未感染族群差距甚微。衛福部桃園醫院HIV照護中心2022年成立屆滿20年,一路以來照顧老、中、青三代感染者,透過與個案建立良好的互信關係,幫助感染者恢復正常生活、持續貢獻社會。
鄭舒倖醫師提醒,防治HIV的觀念愈來愈進步,透過網路、學校及匿名篩檢站管道,都能協助風險族群接觸適合的醫療資源,預防性用藥的公費名額也持續增加。感染者只要達到「U=U」沒有傳染力,需要手術或拔牙時也不具傳染風險,可主動提供治療資訊,與醫護人員建立互信關係。用藥後如果有任何副作用問題,可與醫師討論藥物調整,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延伸閱讀:
確診會讓人「性慾全失」? 研究證實:長新冠「3大症狀」恐導致性冷感
台男女「敏感帶圖鑑」大公開!
調查驚曝:男性聚集於「這一處」、女性全身都能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