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實驗室改數據? 腦中風新藥驚傳研究造假 專家揭「活化蛋白C」真相
腦中風新藥傳出研究疑似造假,引發科學界及國際食藥機關關注。國際重要科學期刊《Science》收獲匿名舉報,指稱南加大神經遺傳研究所主任Berislav Zlokovic的腦中風新藥「3K3A-APC」第三期臨床試驗的臨床前研究數據可能為造假資料,以及第二期臨床試驗結果被過度解讀。
腦中風新藥傳出研究疑似造假,引發科學界及國際食藥機關關注。國際重要科學期刊《Science》收獲匿名舉報,指稱南加大神經遺傳研究所主任Berislav Zlokovic的腦中風新藥「3K3A-APC」第三期臨床試驗的臨床前研究數據可能為造假資料,以及第二期臨床試驗結果被過度解讀。
類固醇具有強效「抗發炎」作用,然而,在特定族群如有早產跡象的孕婦身上,短期施打類固醇是否對新生兒造成其他健康影響?研究發現孕期施打類固醇恐增加子女出生第一年內發生住院嚴重感染風險如敗血症、肺炎與急性腸胃炎風險升高1.22至1.52倍。
為了解新冠肺炎對於全球疫苗接種率的衝擊,國際市調組織針對美國、英國、澳洲等8個國家,進行一項將近5,000人的疫苗接種態度調查。調查結果指出,高達81%的家長高度重視施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的重要性,相較於僅有56%的新冠肺炎疫苗,前者的施打重視度遠高於後者25%。
夏日戲水或實施親水活動時,不僅要注意做好防曬、防溺措施,也要慎防細菌感染引發傷口發炎、甚至壞死。萬芳醫院感染科李文生醫師表示,日前有一釣客不慎被魚鉤刺傷,起初認為傷口小僅有優碘消毒;豈料3天後傷口惡化造成嚴重蜂窩性組織炎及局部組織壞死,經針劑抗生素治療加換藥才逐漸好轉。
國內新冠疫情尚未明朗,猴痘疫情又接連於全球各地爆發,引發不少民眾的擔憂。猴痘並非新出現的病毒種,過去主要發生在非洲國家,然今年迄今逾20個國家共通報約200起確診病例,目前美國、加拿大、歐洲等地區病例數較多。亞東醫院感染科蔡茂松醫師表示,猴痘疫情主要集中於親密接觸者,與新冠肺炎傳播方式不同,目前並無大規模接種疫苗的必要。
皮膚上沒有明顯傷口,卻感覺紅、腫、熱、痛竟然是「蜂窩性組織炎」?國泰綜合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崔可忠醫師受訪表示,蜂窩性組織是細菌經由傷口,侵入真皮與皮下組織導致感染發炎,常見症狀包括皮膚發紅、發腫、溫熱感及疼痛感,有些嚴重病患會出現發燒症狀。當細菌感染跑入血液中時,嚴重時可能造成敗血症等併發症。
新冠病毒本土確診已逼近300萬人,感染病毒不只要當心中重症,更要注意可能併發的細菌感染。研究顯示,確診新冠肺炎的病患中,也容易出現肺炎鏈球菌感染。肺炎鏈球菌平時潛伏於鼻咽內,當免疫低下時就可能侵入人體,對未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者而言增加另一層感染風險。
國內遭受病菌污染而引發食物中毒的個案,大多以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沙門氏桿菌為主,李斯特菌感染病例相對較少。較易遭受李斯特菌感染的食物為生菜、哈密瓜、未殺菌完全的乳製品以及未徹底殺菌的香腸、火腿等加工食品。以往感染事件大多發生在國外。由於李斯特菌對免疫力低下的高風險族群可能造成致命風險,各國對李斯特菌的檢驗也更為嚴格謹慎。
「我又來住院了,醫生!」一名七十餘歲,患有糖尿病的伯伯,近兩年來第三度因為左腳紅、腫、熱、痛影響生活作息到急診求診。檢查後發現這位伯伯白血球及發炎指數超過正常值,加上左腳局部發炎徵兆,診斷為蜂窩性組織炎。伯伯合併有香港腳、糖尿病,雙腳時不時有細小的傷口,難怪發炎始終好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