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肥胖不是好吃懶做、意志不堅! 醫:應改正肥胖污名化與負面標籤
國人身材體態不斷橫向發展,亟須正視「肥胖」已是一種對健康影響深遠的慢性病。根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成果報告》指出,台灣19歲以上肥胖比例高達23.9%,且超過四分之一人口達到「過重」標準。醫師指出,肥胖是冠心病、中風、糖尿病、癌症疾病的風險因子。然而,肥胖並非單一原因造成,肥胖的污名化及負面標籤,更可能加重肥胖族群的健康問題。
國人身材體態不斷橫向發展,亟須正視「肥胖」已是一種對健康影響深遠的慢性病。根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成果報告》指出,台灣19歲以上肥胖比例高達23.9%,且超過四分之一人口達到「過重」標準。醫師指出,肥胖是冠心病、中風、糖尿病、癌症疾病的風險因子。然而,肥胖並非單一原因造成,肥胖的污名化及負面標籤,更可能加重肥胖族群的健康問題。
現代人飲食營養不均,長期攝取「高熱量」的飲食內容,更可能影響細菌與腸道之間的平衡。腎臟科王介立醫師在社群發文指出,根據權威期刊《Science》的綜論文章,彙整至今為止關於細菌與腸道之間的已知事實 ,也點出高熱量飲食破壞腸道健康的三大面向問題。
現代人健康觀念進步,蛋白質攝取的重要性也逐漸受到重視。不過,一般人多注蛋白質攝取不足,較易忽略蛋白質過量可能造成的負擔與健康風險。家醫科李思賢醫師指出,過度攝取蛋白質,不只可能引起脂肪增加,對高風險族群而言,還可能造成肝臟負擔,影響腦部功能。
西方有句俗諺:「像國王一樣吃早餐、像王子一樣吃午餐、像乞丐一樣吃晚餐。」顯示西方人對於早餐的重視程度。根據日前發表於《Cell Metabolism》的研究顯示,早餐內容吃得更豐富者,確實與增加整天的飽足感、幫助減肥有關,但早晚的食物攝取量多寡,並不影響身體代謝卡路里的方式。
糖尿病與飲食習慣息息相關,除了飲食內容之外,進食時間也可能影響糖尿病患者的身體狀況?《臨床內分泌與代謝期刊》近期刊登的回顧性研究指出,在適合的時間點攝取不同種類的營養素,或許對糖尿病患者的心臟健康更有利。
懷孕期間胖太多,不但產後更難瘦,還會增加妊娠糖尿病風險?光田綜合醫院婦產部陳穎中醫師表示,孕程一共分為三個孕期,在第一孕期(懷孕13週)之前通常體重增加不多,或只上升2-3公斤。明顯的體重增加多是在2、3孕期時,根據懷孕前媽媽的BMI值也會有不同建議。
科學家在過去數十年間,針對蒼蠅、老鼠的大量動物實驗中發現,限制熱量攝取有助於延長生物體的壽命。不過,人體是否能夠因此得到相同益處,仍無大型實驗數據能夠直接證明。耶魯大學研究團隊宣稱,限制熱量影響了一種與延長健康壽命有關的蛋白質「PLA2G7」,確實能夠減少慢性發炎,也增加了T細胞的數量。
「間歇性斷食法」168減肥法造成廣大風行,間歇性斷食的飲食控制較容易減肥成功?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蔡明劼醫師表示,168斷食確實是相對容易執行的減肥法,但仍必須達到「熱量赤字」才會有效。 蔡明劼醫師指出,多數人採取168斷食會省略早餐或晚餐,無形中達到每日總熱量攝取下降的效果,體重減輕是可預期的。但仍要注意斷食後的食慾反撲、肌肉減少以及復胖問題,都會影響長期的體重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