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素阻抗

有在吃藥也沒用?  醫示警糖友:不治療牙周病,血糖恐照三餐狂飆

糖尿病患者的口腔健康不容忽視,尤其是牙周病與糖尿病之間的「惡性雙生病」關係。林建成醫師指出,牙周病會使身體進一步發炎,導致胰島素抗性增加,最終使血糖難以控制。即使服藥控制血糖,但若牙周病未治療,血糖依然會持續飆高。糖尿病患者特別容易得牙周病,這與其免疫力下降、膠原蛋白合成受阻,以及微血管通透性差有關,進而影響牙周組織的修復和抗感染能力。

閱讀更多 »

助攻多囊性卵巢患者好孕夢! 醫:「二段式試管嬰兒」加持,有望提升胎兒活產率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是女性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黃建榮婦產科暨台北試管嬰兒中心黃珽琦副院長指出,透過「二段式試管嬰兒」技術,搭配長效排卵針與口服排卵藥,可顯著提升受孕機率並降低流產風險。針對多囊患者,選擇優質胚胎和進行胚胎染色體篩檢(PGT-A),更能提高成功率。此外,多囊患者應及早接受治療,並透過生活管理改善排卵與代謝問題,定期產檢確保懷孕順利,達成生育夢想。

閱讀更多 »

「糖胖症」年輕患者變多! 死亡率比糖尿病還高? 醫:想逆轉只能從「2方面」下手

糖胖症年輕患者增加,合併肥胖症的糖尿病患者風險更高,心血管、腎臟及神經併發症風險比單純糖尿病患者更大。新竹台大醫院范綱志主任強調,糖胖症患者應從體重控制與血糖管理2方面入手,並使用個人化藥物治療和生活型態調整。患者可通過連續葡萄糖監測了解飲食和運動對血糖的影響,積極減重有機會逆轉糖尿病,減少藥物依賴並提升生活品質。

閱讀更多 »
久坐時間越長越「折壽」? 心臟科醫示警:坐超過13小時死亡風險高2倍

上班族坐越久「折壽」? 醫示警:下班再躺平追劇,死亡風險恐飆2倍

現代人的工作型態往往「離不開椅子」,動輒8小時以上的久坐時間已然成為常態。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郭志東醫師表示,當今社會大部分工作者的生活時間,都被困在辦公室的桌子下或家裡的沙發上,養成「不是坐就是躺」的習慣,使得上班族久坐時間極長且變得不愛運動。

閱讀更多 »
夜間運動效益比早上、下午更好? 研究:有望降低「2族群」死亡風險

夜間運動效益比早上、下午更好? 研究:有望降低「2族群」死亡風險

究竟在一天中的哪個時段運動,對身體健康的效益最大?雖尚未有一致的科學定論,但刊載於《Diabetes Care》的研究認為,糖尿病患者若能於夜間採取「中高強度運動」,相較於早晨或下午運動,能有更顯著的健康益處,包括全因死亡風險降低,以及心血管或微血管事件的機率下降。

閱讀更多 »
體脂肪不是「越低就越好」?  醫曝新觀念:避免「全身油」更要吃良好油脂

體脂肪不是「越低就越好」? 醫曝新觀念:避免「全身油」更要吃良好油脂

減重者聽到「脂肪」二字往往聞之色變,但事實上若沒有固定攝取良好的脂肪來源,對身體反而會產生有害影響?家醫科李思賢醫師於《思思醫師,陪你健康的好朋友》撰文指出,攝取適量的良好脂肪,對於身體代謝而言至關重要,體脂肪也不是民眾印象中的「越低就越好」。

閱讀更多 »
癌症患者發生「胰島素阻抗」  恐影響預期壽命?  專家搖頭:後果「非常糟糕」

癌症患者發生「胰島素阻抗」 恐影響預期壽命? 專家搖頭:後果「非常糟糕」

「胰島素阻抗」不僅可能是引起慢性病、代謝症候群的元凶,也可能是癌症患者的一大警訊?過往部分學說認為「代謝功能障礙」常見於癌症患者,並與較高的癌症復發率與低生存率有關。如今刊載於《Acta Oncologica》的研究認為,無論是癌症或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體內胰島素反應能力都有受損的可能。

閱讀更多 »
糖尿病為什麼要打胰島素?  越早打越能控制血糖、幫助器官保護?

糖尿病為什麼要打胰島素? 越早打越能控制血糖、幫助器官保護?

糖尿病是人體對葡萄糖的利用發生障礙,引起高血糖症狀,除了影響醣類的代謝,蛋白質、脂肪的代謝也可能出問題。糖尿病的主要原因與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阻抗有關,一般分為第1型糖尿病(胰島細胞遭破壞,造成胰島素缺乏)與第2型糖尿病(胰島素阻抗及合併相對胰島素缺乏)。另外尚有其他型糖尿病、妊娠型糖尿病。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