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式呼吸

類風濕性關節炎合併「肺纖維化」,存活率比癌症還低! 醫勸:高風險族群及早安排「這檢查」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只影響關節!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存活率甚至低於癌症。台中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林亮宏主任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有高達30%-40%可能發展出肺部併發症,其中肺纖維化是一種漸進性且不可逆的肺部疾病。林主任建議,高風險族群應及早安排肺功能檢查,並及時使用抗肺纖維化藥物以延緩疾病進展,提升生活品質。

閱讀更多 »
年假ICU病房爆滿! 腦中風、心肌梗塞恐數小時內奪命  醫教「1運動」幫助血管回春

全球瘋吃「褪黑激素」救失眠? 醫打臉:臨床證據不足! 8習慣沒改照樣睡不好

「褪黑激素」為大腦松果體分泌之激素,主要功能為調節人體的生理時鐘,維持晝夜節律。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調查,台灣每10人就有1人飽受慢性失眠症之苦,因此不少民眾藉由服用保健食品幫助睡眠,其中「外源性褪黑激素」產品近年成為熱門選擇,民間也逐漸流傳服用褪黑激素可緩解失眠的說法。

閱讀更多 »
瘋政治當心「選舉症候群」上身!  精神科名醫教「4招」緩解選前焦慮

瘋政治當心「選舉症候群」上身! 精神科名醫教「4招」緩解選前焦慮

距離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僅不到1週,若過度擔憂自己支持的候選人落選,是否該注意是「選舉症候群」的前兆?楊聰財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受訪表示,選舉症候群非一正式疾病名稱,不過臨床上確實觀察到,選舉前選民或候選人容易因關注選情,出現焦慮、失眠、情緒不穩等狀況。

閱讀更多 »
前一秒正常、下一秒噁心想吐! 她每天跑急診找無病因   醫揭真相:原來是「恐慌症」發作

前一秒正常、下一秒噁心想吐! 她每天跑急診找無病因 醫揭真相:原來是「恐慌症」發作

長期的壓力積累,不僅容易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將引起嚴重心理疾患?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精神科專任主治醫師陳奕安醫師表示,臨床上曾經發現,壓力過大與增加罹患憂鬱症、恐慌症、焦慮症等疾病的風險有關。此前有一女性個案罹患嚴重的恐慌症,幾乎需要「每天跑急診」打鎮靜藥物。

閱讀更多 »
什麼是「高敏感人格」? 心理師「1概念」釐清:用對地方像獲得「超能力」

什麼是「高敏感人格」? 心理師「1概念」釐清:用對地方像獲得「超能力」

近期社群對於「高敏感人格」(HSP)的討論熱烈,不少民眾對於該人格呈現的特質有所共鳴。新竹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現任覓汨心理治療所心理師林肇賢臨床心理師指出,事實上高敏感人格並非嶄新的概念,早在1940年,德國心理學家艾森克(Hans Jürgen Eysenck)已簡單地將人類的性格分為「內向人格」與「外向人格」,其中內向人格即有諸多特質與高敏感人格類似。

閱讀更多 »
上班總是無精打采、疲憊不堪?  養成「8習慣」維持整天好精神

上班總是無精打采、疲憊不堪? 做到「8件事」維持整天好精神

上班總是自覺無精打采,夜間更時常睡不飽、起床時疲憊感揮之不去?要注意可能是心理壓力過大或工作繁重,對生理機能造成傷害。個人處於疲憊狀態,更可能影響工作表現或學習能力,因此呼籲民眾,除了攝取咖啡因之外,日常生活中可養成以下8種習慣,有助於維持一天的精神狀態,並在工作或學習時保持清醒:多與同儕交談、保持活動、攝取堅果類、腹式呼吸、午休小睡、日曬、環境涼爽、刺鼻氣味。

閱讀更多 »
只吃保健品夠嗎?抗氧化該吃哪些蔬菜?營養師推6菜色外食首選

只吃保健品夠嗎? 抗氧化該吃哪些蔬菜? 營養師推6菜色外食首選

現代人因熬夜、壓力大、加班或接觸環境荷爾蒙等因素,容易導致體內「自由基」濃度過高,增加身體老化、病變、發炎等風險。為減少自由基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如何從飲食中多攝取「抗氧化」相關的營養素?張語希營養師接受《潮健康》專訪指出,抗氧化成份是減少癌症、體內發炎、甚至心血管疾病的關鍵原因之一。

閱讀更多 »
睡眠不足有解?冥想10分鐘等於多睡40分  3動作遠離精神萎靡

睡眠不足有解?冥想10分鐘等於多睡40分 3動作遠離精神萎靡

上班壓力過大無處宣洩?當心影響睡眠品質、導致失眠!根據《台灣自殺防治協會》的民調指出,全國有近25%人口有睡眠困擾、約50萬人在過去一週產生「嚴重睡眠問題」。若工作時容易無精打采,「冥想」可能是提振精神的解答之一。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一份研究指出,若平時睡眠時間不足、或罹患長期睡眠問題,透過「冥想」可以緩解一定程度的疲憊感。

閱讀更多 »
裁員、失業壓力大親友又來亂?  心理師籲:不要一直追問近況與「下一步」!  3步驟排解負面情緒

裁員、失業壓力大親友又來亂? 心理師籲:不要一直追問近況與「下一步」! 3步驟排解負面情緒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近2年,造成全球經濟大蕭條。不少民眾面臨失業危機,心理狀態也相對不穩定。覓汨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許乃文心理師表示,以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而言,失業對個人的「生存需求」影響最大。當生存需求受到動搖,焦慮感往往伴隨而來。心理師表示,無論年齡或性別,當生存空間受到壓迫,外在壓力皆可能發展為情緒問題,原本有精神疾患(如躁鬱症)或衝動控管問題的患者,若遭逢失業或重大變故,情緒更容易變得煩躁甚至失控。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