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沒吃早餐會變胖? 營養師列5理由:身體燃燒熱量變少
張語希營養師指出,不吃早餐可能與體重增加有關,原因包括:代謝速度下降、午晚餐進食量增加、血糖波動變大、食慾激素失調,以及夜間進食增加。這些因素可能導致身體燃燒熱量減少、囤積脂肪更多。對於習慣不吃早餐的人,可選擇低負擔、高營養的食物,如水果、堅果或優酪乳;習慣吃早餐者則應均衡攝取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健康脂肪,穩定血糖和提升飽足感。
張語希營養師指出,不吃早餐可能與體重增加有關,原因包括:代謝速度下降、午晚餐進食量增加、血糖波動變大、食慾激素失調,以及夜間進食增加。這些因素可能導致身體燃燒熱量減少、囤積脂肪更多。對於習慣不吃早餐的人,可選擇低負擔、高營養的食物,如水果、堅果或優酪乳;習慣吃早餐者則應均衡攝取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健康脂肪,穩定血糖和提升飽足感。
糖尿病患者的口腔健康不容忽視,尤其是牙周病與糖尿病之間的「惡性雙生病」關係。林建成醫師指出,牙周病會使身體進一步發炎,導致胰島素抗性增加,最終使血糖難以控制。即使服藥控制血糖,但若牙周病未治療,血糖依然會持續飆高。糖尿病患者特別容易得牙周病,這與其免疫力下降、膠原蛋白合成受阻,以及微血管通透性差有關,進而影響牙周組織的修復和抗感染能力。
台灣長年穩居「亞洲肥胖國家」之首,減重更是許多台灣人不想面對的難題。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貼文表示,不少民眾減重的盲點,在於一開始設立過度困難的目標,例如每週運動4天、每天實施168斷食;事實上這不僅會使減肥行動窒礙難行,也容易因為難度過高而半途而廢。
在家照顧長輩出現意外狀況,竟可能與其服用的「藥物」有關?「長生不老藥師姬.游佩雯藥師」於社群貼文表示,民眾或照護員在照顧長輩時,往往容易遇到多種突發狀況,如頭暈昏倒、突發性胸悶、甚至一覺不醒等;即便有監督長者按時服藥,意外仍在轉瞬發生。
一年一度的母親節即將來臨,想要贈送糕點甜品聊表心意的朋友們,要注意慎選蛋糕的種類,太甜、添加物過多的蛋糕,只會讓媽媽收到「一肚子的熱量」!今天就來幫大家詳解蛋糕的主要熱量來源,以及如何挑選母親節蛋糕避免踩雷。
最近地瓜減肥話題正夯!地瓜不但軟糯好吃、方便取得,又富含營養並增加飽腹感。今天就讓我們更詳細的來認識地瓜。先來了解地瓜的基本熱量,地瓜的熱量會因爲大小和烹調的方式而有所不同,中等大小的地瓜重量約為150-200克、熱量約在130-180大卡,大約等同於「七分滿」白飯熱量。建議如果當餐有吃地瓜的話,白飯就要減量!
為求應景,不少民眾會在「冬至」時節吃湯圓應景。不過,湯圓本身由糯米粉或玉米粉製成,再加上餡料普遍偏甜、且會添加油脂等高熱量原料,平均下來吃4顆就等於一碗飯的熱量,可謂是民眾經常忽略的「飲食地雷」。究竟要如何吃湯圓才能吃得健康又能歡慶節日?
罹患糖尿病有望不必再「天天挨針」,透過新技術就能時時掌握自己的血糖狀況?過去傳統的單次指尖扎針採血監測血糖,不僅使用耗材較多,一天還要扎針量測多次。而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儀,不僅不用受到針刺的煎熬,更可以持續追蹤血糖變化。
只要養成每週「步行」的習慣,就有機會抵消久坐不運動所帶來的健康問題?權威期刊《JAMA Network》近期刊登一則研究證實,在1週內若有3天以上,能夠保持步行8000步的習慣,有助於降低全因死亡風險與心血管死亡風險。
糖尿病是人體對葡萄糖的利用發生障礙,引起高血糖症狀,除了影響醣類的代謝,蛋白質、脂肪的代謝也可能出問題。糖尿病的主要原因與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阻抗有關,一般分為第1型糖尿病(胰島細胞遭破壞,造成胰島素缺乏)與第2型糖尿病(胰島素阻抗及合併相對胰島素缺乏)。另外尚有其他型糖尿病、妊娠型糖尿病。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人口主要死因,統計指出,約有1/5成年人的死亡與不良飲食習慣及生活型態引起的心血管事件有關。然而,比起不採取任何飲食調整,各種流行的計畫性、結構性的飲食方式,是否真的能幫助降低心血管疾病與中風風險?
被譽為「華語歌壇偶像」始祖的一代巨星劉文正,近日驚傳已在去年11月於美國逝世。雖然死訊尚待進一步確認,但其「心肌梗塞」心肌梗塞的病情,也重新獲得大眾關注。哪些族群需要特別預防心肌梗塞的風險?民眾又可以採取哪些預防措施讓人放「心」?請見《潮健康》的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