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痔瘡詳解懶人包! 症狀、治療一次看! 哪些人是高風險群? 手術一定很痛嗎?
痔瘡是在肛門口由包括動靜脈在內的小血管、結締組織及細小平滑肌纖維等構造組成。發生於肛門齒狀線上方的痔瘡稱為「內痔」,發生於肛門齒狀線下方到肛門口外則稱為「外痔」,內外痔同時發生稱作「混合痔」,大部份的痔瘡屬於混合痔。
痔瘡是在肛門口由包括動靜脈在內的小血管、結締組織及細小平滑肌纖維等構造組成。發生於肛門齒狀線上方的痔瘡稱為「內痔」,發生於肛門齒狀線下方到肛門口外則稱為「外痔」,內外痔同時發生稱作「混合痔」,大部份的痔瘡屬於混合痔。
台灣晚婚、晚生情況嚴重,高齡孕婦比例越來越多,母嬰健康風險也相對提高。根據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顯示,35歲以上者的高齡孕婦比例高達3成,且生育年齡有逐年推遲的趨勢,促使國人更加重視孕期健康議題,尤其近日國內疫情仍持續增溫,加上秋冬流感季夾擊,讓許多處於高風險群的孕媽咪們憂心不已,深怕自身及胎兒健康受到影響。
上班族一緊張就狂跑廁所?不少年輕族群因此被診斷為「腸躁症」,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系副教授級主治醫師李柏賢醫師受訪表示,台灣腸躁症盛行率推估高達20%-25%,是相當常見的腸道問題,治療後如果症狀未改善且出現警示症狀,須注意是否為其他腸道疾病引起。
余天之女余苑綺日前傳出罹患大腸直腸癌去世,消息一出引發各界不捨。光田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佘冠旻醫師接受專訪指出,大腸癌遺傳比例約占整體致病原因2成左右,大抵上仍與飲食或不良生活習慣有關。不過,若家族成員有相關突變基因,確實可能造成腸癌發生時間提前。
余天之女余苑綺於昨日(21日)不敵直腸癌逝世。事實上,大腸直腸癌長年為「十大癌症」排名之首,每年有超過1萬人以上罹癌、過半數者因罹癌死亡。衛福部國健署指出,大腸癌早期無特定症狀,最可靠辦法仍是透過「大腸癌篩檢」揪出及早癌細胞並加以治療。大腸癌早期並無特定徵兆可循,出現哪些症狀應就醫?根據國健署資料,臨床統計大腸癌患者較常發生的症狀為血便、大便有黏液、排便習慣改變;另外,若大便變細變小、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貧血、腹部觸摸到腫塊等等,可尋求專科醫師檢查。
國健署指出,子宮內膜癌為子宮體癌中最常見的類型之一,每年新診斷子宮體癌個案中超過9成以上為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癌常見的異常症狀包括:停經後出血、經期不規則、經血變多、持續性陰道出血,以及出現紅色分泌物、貧血、倦怠,下腹疼痛等症狀。更年期或停經婦女需多加留意。
台灣慢性腎臟病人口近12%,因洗腎盛行率居世界首位而被稱為「洗腎王國」,洗腎人口為何呈現逐年增加?台北慈濟醫院腎臟透析中心主任郭克林醫師受訪表示,因為先天腎臟病而需洗腎的比例相對穩定,洗腎人數增加主要仍與「四高」問題──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共病症有關。
大腸直腸癌持續為國人十大癌症首位,每年確診人數高達約1.7萬人,如果確診為大腸癌務必接受完整治療,避免腫瘤「原地復發」。一名57歲金門女性,發現第三期大腸癌之後雖有手術,卻因為擔心疫情而未繼續接受化療,僅9個月後腫瘤復發,從會陰、肛門處滲出大量血膿、分泌物,每天必須換2-3次尿布,最後回到門診時已惡化為第4期轉移性大腸癌。
身體發出哪些警訊,可能與「貧血」有關?萬芳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徐聖侖醫師表示,臨床上貧血最主要的症狀以頭暈為主。由於缺乏血紅素,也可能引起疲倦、精神不濟。在部份鐵質缺乏的族群身上,還可能見到嗜食冰塊的異食癖現象。貧血原因、種類及病理變化多,不一定每個人症狀皆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