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篩檢晚期大腸癌人數升高?幾歲要做大腸鏡檢查?看見3症狀快就醫

文章分類/

怕篩檢晚期大腸癌人數升高? 幾歲要做大腸鏡檢查? 看見3症狀快就醫

✦ 2024-07-20 更新
10645 瀏覽
❝ 快速摘要:大腸直腸癌持續為國人十大癌症首位,每年確診人數高達約1.7萬人,如果確診為大腸癌務必接受完整治療,避免腫瘤「原地復發」。一名57歲金門女性,發現第三期大腸癌之後雖有手術,卻因為擔心疫情而未繼續接受化療,僅9個月後腫瘤復發,從會陰、肛門處滲出大量血膿、分泌物,每天必須換2-3次尿布,最後回到門診時已惡化為第4期轉移性大腸癌。
快速跳轉目錄


潮健康/編輯部


大腸癌開刀完不敢回診  她下體「流湯」惡化成第4期

大腸直腸癌持續為國人十大癌症首位,每年確診人數高達約1.7萬人,如果確診為大腸癌務必接受完整治療,避免腫瘤「原地復發」。一名57歲金門女性,發現第三期大腸癌之後雖有手術,卻因為擔心疫情而未繼續接受化療,僅9個月後腫瘤復發,從會陰、肛門處滲出大量血膿、分泌物,每天必須換2-3次尿布,最後回到門診時已惡化為第4期轉移性大腸癌。


收治該名患者的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黃聖捷醫師表示,大腸癌1-3期會以手術開為主,3-4期之後化療重要性漸漸上升,病人去年時因為疫情嚴峻而不敢到台灣回診,錯過了影響第3期大腸癌預後最重要的輔助性化療,不只局部復發又發生遠端轉移。


擔心疫情大腸癌篩檢人數降  未來晚期確診人數恐增


擔心疫情大腸癌篩檢人數降  未來晚期確診人數恐增

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純豪教授表示,COVID-19疫情導致民眾至醫院接受篩檢的意願降低,根據健保大腸鏡申報資料,109年大腸鏡檢查及切除人數較前一年減少約8%,手術也減少5%。預估未來數年內晚期大腸癌新確診比例,恐因篩檢人數下降而些微上升。而從臨床門診可見到約2成的患者因疫情延誤治療,導致病情惡化。


楊純豪教授提醒,臨床上大腸癌病人統計最常發生的三大症狀為腹脹腹痛、血便帶有黏液、明顯排便習慣改變。其他症狀還包括便秘、大便變細、體重下降、貧血、觸摸到腫塊等。這些雖非專一性症狀但相對常見。當自覺有疑似症狀時應至腸胃科或大腸直腸外科,接受進一步檢查。


哪些族群需定期做大腸癌篩檢?


定期篩檢對預防大腸癌相當重要,楊純豪教授表示,一般民眾建議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潛血檢查為陽性者務必接受大腸鏡檢查;有大腸癌家族史者應40歲起每5年接受大腸鏡檢查;遺傳性非息肉大腸癌患者,自20-25歲應作2年一次大腸鏡檢查;若臨床診斷或基因檢查為「腺瘤性息肉症候群」,更要提早至10-12歲起每年接受大腸鏡篩檢。


精準化治療與多專科團隊  標靶藥物打愈多線存活愈久


精準化治療與多專科團隊  標靶藥物打愈多線存活愈久

晚期大腸直腸癌的治療自2000年至進已有長足進步,黃聖捷醫師指出,早年只有化療藥物可用,第4期大腸癌存活率僅10幾個月。2000年後陸續有各種藥物治療組合問世,現今晚期大腸癌第一線緩解率可達7成,疾病控制率渴達9成。意即配合化療可使7成病人腫瘤縮小,在化療情況之下9成病人的腫瘤不會擴張。


黃聖捷醫師表示,大腸直腸癌治療現在的治療觀念,首要是「精準化醫療」會根據基因突變特性來決定治療流程與藥物選擇。病人可透過檢驗RAS、BRAF、MSI等基因,決定是否適用抗血管生長標靶藥物,並再第三線再接續使用抗表皮生長標靶。接力治療使用越多種標靶藥物,可獲得愈久的存活期。


此外,多專科團隊的協調、溝通與合作,有助提供患者更適切的治療。黃聖捷醫師指出,大腸直腸癌不只有外科治療,更會引進血液腫瘤科、病理科、放射線科、影像診斷科以及個管師等醫護團隊。由榮總統計數據來看,由多專科團隊照顧的大腸直腸癌病人,預後改善可達到14%。


「每個大腸癌病人的基因表現不一樣,都用一樣的治療模式不合時宜!」黃聖捷醫師表示,大腸直腸癌已從外科手術進展為系統性的治療方式,而台灣晚期大腸癌治療效果更優於日韓歐美各國,與1-4線的藥物給付有關,尤其是3-4期的化療完置率,提醒病友應聽從醫囑,保持正確心態,積極回診追蹤、治療,有助於延長整體存活期。



首要是「精準化醫療」會根據基因突變特性來決定治療流程與藥物選擇。病人可透過檢驗RAS、BRAF、MSI等基因,決定是否適用抗血管生長標靶藥物,並再第三線再接續使用抗表皮生長標靶。接力治療使用越多種標靶藥物,可獲得愈久的存活期。



延伸閱讀:

【專家問答集】大腸癌症狀及高風險群? 吃哪些食物能預防?
發現息肉就是癌症嗎?

愛喝手搖飲致癌? 每天1杯含糖飲料 大腸長出「危險息肉」增3成

快速跳轉目錄

▧ 最新文章

✦ 潮健康致力於推廣健康潮流新知,歡迎各種形式之媒體洽談合作 ✦
請來信至 [email protected],或電洽:02-6605-0993,將有專人與您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