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便

晚期大腸直腸癌別放棄治療!  醫揭雙療法「標靶+化療」好處:有望將癌細胞「完全清除」

晚期大腸直腸癌別放棄治療! 醫揭雙療法「標靶+化療」好處:有望將癌細胞「完全清除」

大腸直腸癌長居「十大癌症」排行榜數載,近年國人飲食西化、手搖飲料盛行,習慣大魚大肉、高糖高油飲食;等到出現症狀時恐怕已進展至晚期。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志榕醫師受訪呼籲,癌友應善用基因檢測,並積極遵從醫囑定期用藥,改善自身的存活效益。

閱讀更多 »
2023年大腸癌人口將暴增?  專家曝「1原因」讓民眾輕忽:診斷出來已第四期了

2023年大腸癌人口將暴增? 專家曝「1原因」讓民眾輕忽:診斷出來已第四期了

新冠肺炎席捲全球3年,不少民眾減少出入醫院頻率,即便身體發生異常,也不願意檢查原因,不自覺讓疾病逐漸惡化。事實上,以長居全台十大癌症的「大腸直腸癌」而言,即使確診晚期癌症,以手術治療皆能有很高的治癒率;使用化療與多線標靶藥物「接力治療」,整體存活期也可達約3年以上。

閱讀更多 »
許多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初期誤以為是腸躁症,事實上兩種疾病並不相同。

包好尿布再開車!公車司機長期血便 竟是潰瘍性結腸炎

1名40多歲公車司機,長期腹痛和腹瀉,工作時只能包著尿布再上路,加上頻繁血便導致嚴重貧血,血紅素從14Hb掉到5Hb,時時擔心休克、開車出意外。這名病友10年來以為腸躁症作祟,直到進一步檢查才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隨後聽從醫師建議接受生物製劑治療,血紅素恢復正常,每天排便降低至3、4次,生活品質終於獲得改善。

閱讀更多 »
痔瘡,又稱痔墊,指位於肛門肌肉附近的血管組織腫脹或發炎,內痔通常無痛,但在排便時會產生鮮紅色的便血。外痔則通常會造成肛門周圍疼痛或腫脹,恐會造成血栓,便會引發「坐立難安」的強烈疼痛。

內外痔忍半年用偏方反惡化!女性痔瘡成「難言之隱」

內痔通常無痛,但在排便時會產生鮮紅色的便血。外痔則通常會造成肛門周圍疼痛或腫脹,恐會造成血栓,便會引發「坐立難安」的強烈疼痛。女性尤其是孕婦族群,因子宮膨大、腹壓增加,造成直腸肛門壓力上升,更容易好發痔瘡,但又因為病徵位置私密,多數的女性深受其擾卻不願就醫,常會等到症狀非常嚴重出血、腫脹疼痛時才求助,反而讓它變得更為嚴重,甚至必須得挨刀除痔。

閱讀更多 »
壓力恐使「潰瘍性結腸炎」大爆發!  她腹瀉狂拉只能坐馬桶吃飯

壓力恐使「潰瘍性結腸炎」大爆發! 她腹瀉狂拉只能坐馬桶吃飯

年輕男女如果發現排便習慣異常,出現腹瀉、血便、發燒、體重減輕時就應趕快就醫,除了可能是大腸激躁症之外,也要當心是「潰瘍性結腸炎」的慢性發炎。一名女性20歲起開始嚴重腹瀉乃至一天多次血便,住院一個多月才確診是潰瘍性結腸炎。因一吃東西就會腹瀉,她只能坐在馬桶上用餐,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閱讀更多 »
余苑綺離世/大腸癌20%與遺傳有關!  風險因子、常見症狀一次看

余苑綺離世/大腸癌20%與遺傳有關! 風險因子、常見症狀一次看

余天之女余苑綺於昨日(21日)不敵直腸癌逝世。事實上,大腸直腸癌長年為「十大癌症」排名之首,每年有超過1萬人以上罹癌、過半數者因罹癌死亡。衛福部國健署指出,大腸癌早期無特定症狀,最可靠辦法仍是透過「大腸癌篩檢」揪出及早癌細胞並加以治療。大腸癌早期並無特定徵兆可循,出現哪些症狀應就醫?根據國健署資料,臨床統計大腸癌患者較常發生的症狀為血便、大便有黏液、排便習慣改變;另外,若大便變細變小、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貧血、腹部觸摸到腫塊等等,可尋求專科醫師檢查。

閱讀更多 »
腸道發炎好不了  「憂鬱症」機率增9倍? 研究曝:兄弟姊妹也有風險

腸道發炎好不了 「憂鬱症」機率增9倍? 研究曝:兄弟姊妹也有風險

人類的生理與心理狀態時常互相影響,此前諸多研究已經表明,罹患憂鬱症後可能與更高的心血管疾病、慢性病以及死亡風險有關。而生理疾病亦可能影響個人的心理狀態,來自《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的最新研究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可能與高度憂鬱症風險息息相關。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