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30歲就開始忘東忘西? 6招揮別「金魚腦」、改善認知功能
覺得上班或學習時經常忘東忘西、注意力不集中?若年紀輕輕卻自覺大腦「提早老化」,可能與平時生活習慣不佳、缺乏大腦鍛鍊有關。除了選擇更健康的飲食、充足睡眠與運動,以下6種措施皆可能對腦部健康產生益處,有助於進一步提升個人的工作表現與學習能力。
覺得上班或學習時經常忘東忘西、注意力不集中?若年紀輕輕卻自覺大腦「提早老化」,可能與平時生活習慣不佳、缺乏大腦鍛鍊有關。除了選擇更健康的飲食、充足睡眠與運動,以下6種措施皆可能對腦部健康產生益處,有助於進一步提升個人的工作表現與學習能力。
心臟衰竭以往被認為與年紀漸長、三高、抽菸、生活壓力過大等因素有關,而年輕族群若時常加班、應酬,作息不正常,同樣可能有較高的三高風險。如今,刊載於《美國心臟病學會期刊》(JACC)的研究指出,此前患有「不孕症」的婦女,往後罹患心臟衰竭的風險可能較常人更高。
近日國內確診人數「頻頻破千」,揭示了防疫政策逐漸走向與病毒共存。不過,各界擔憂第3劑的保護力將於6月開始失效,紛紛有呼籲施打「第4劑」的聲音出現;而指揮官陳時中也鬆口將於20日研議最新的疫苗政策走向。「第4劑」究竟是否有必要性?素以施打疫苗效率「獨步全球」聞名的以色列,透過30萬人的觀察性研究指出:第4劑疫苗對於60歲以上長者而言,確實具有延長保護力、避免重症死亡率的作用。
本土疫情於3月27日再度爆發,不僅單日確診新增83例、境外移入更高達120例,疫情儼然出現升溫態勢。此狀況也不免讓人思考,是否該將「第4劑」列為未來的防疫方針之一?素以施打疫苗效率快速聞名的以色列,今年1月率先針對醫事人員施打第4劑,結果顯示接種第4次疫苗的益處,可能不如各界想像地多。
本土疫情再度爆發!疫情指揮中心於3月27日宣布,新增83例新冠肺炎本土病例與120例境外病例,此次確診病例可謂「遍地開花」,足跡遍布桃園、基隆、台東等地,無不讓民眾人心惶惶。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貼文中直言,Omicron「無形傳播」的特性,可說是讓世界各地的民眾與公衛單位「過於鬆懈」了。
身為社會群體中的一份子,當沒有親友陪伴在側,難免會產生「孤獨感」。偶爾當一回「邊緣人」或許能得到片刻自在,但有不少研究證明,長期的孤獨感可能造成對身心不利的後果,包括步入老年後的癡呆症風險增加、認知功能下降;以及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寒流持續發威,近日國內因天冷送醫者已逾300件之多 ,其中超過50人死亡。衛福部國健署提醒,若因工作緣故需早出晚歸者,或家中有慢性病、心血管疾病史長者,應特別注意保暖措施。 國健署指出,民眾於低溫或溫差大的環境下,65歲以上長者或慢性病、三高患者應注意以下「8大要點」,以防急性心血管疾病或中風發作。
「隨著研究證據愈來愈明顯,台灣高血壓診斷標準預計會下修!」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洪惠風醫師指出,網路上流傳各種高血壓控制的說法,切勿聽信謠言而忽視高血壓控制,以免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甚至造成中風失能,連累親友家人。「不要管老外多少,現在東方人的研究很明顯,『家中血壓』最好就是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尤其是60歲到80歲的族群!」洪惠風醫師解釋,過去血壓以在醫院中安靜環境下測量數值為主,而STEP研究是以家中血壓數值為基準,更貼近一般民眾自我測量的家中數值。
女性平均壽命較男性為長,有相關研究指稱,可能原因為男性心血管疾病發病率與較高、以及雄性激素分泌較多有關。不過,女性較長壽也可能面臨較高的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神經病學教授Andrew E. Budson指出,阿茲海默症的重大風險因素為年齡,年紀愈大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也隨之提升。
「地中海飲食法」被美媒《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and World Report)評選為2021年度的「最佳飲食法」第1名,蟬聯榜單近4年。歷來不少研究宣稱,攝取地中海飲食,與改善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與高血糖有關,且有益於體內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 ,好膽固醇)的比例增加。近日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Universitat de Barcelona)的研究則顯示,地中海飲食與65歲以上長者的死亡率降低有關。
最新統計顯示,台灣十大死因中,有四項與心肺功能相關。各年齡層輕忽心肺耐力的原因不盡相同。年輕族群或因重訓風氣興盛,追求鍛鍊肌肉而較少心肺訓練。對銀髮族年長者而言,則可能缺乏心肺耐力檢測工具,再加上疫情期間減少活動,導致心肺耐力下降,增加失能與其他共病危機。事實上,心肺耐力是重要的體適能指標,與身體攝氧能力有關,影響呼吸、心臟、循環、肌肉等系統。成功大學生理學研究所副教授蔡美玲指出,心肺耐力會影響血液中的氧氣供應,容易造成骨鬆、憂鬱、失智、失能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