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頻尿不一定是膀胱無力? 醫:反而代表排尿功能良好! 出現「1狀況」才該擔心
頻尿不代表膀胱無力,反而可能是身體排尿功能良好的表現?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科程威銘醫師表示,若喝水後頻尿且尿量多,通常是腎臟有效排水,避免水腫與電解質失衡;但若尿量少,可能與膀胱過動症或冷飲刺激有關。控制排尿的關鍵在於抗利尿激素,其分泌受血液電解質影響,飲食過鹹會減少尿量,清淡飲食則容易頻尿。職業駕駛應避免長時間憋尿,適時補水,若喝水少仍頻尿,應及早就醫。
頻尿不代表膀胱無力,反而可能是身體排尿功能良好的表現?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科程威銘醫師表示,若喝水後頻尿且尿量多,通常是腎臟有效排水,避免水腫與電解質失衡;但若尿量少,可能與膀胱過動症或冷飲刺激有關。控制排尿的關鍵在於抗利尿激素,其分泌受血液電解質影響,飲食過鹹會減少尿量,清淡飲食則容易頻尿。職業駕駛應避免長時間憋尿,適時補水,若喝水少仍頻尿,應及早就醫。
夏天高溫易致身體水分流失,引發疲憊、中暑風險。科學證實的補水方法包括定時定量飲水、選擇含電解質飲品、吃高含水食物、避免利尿飲品、觀察尿液顏色及計算每日飲水量。張語希營養師建議在起床後、三餐前、每小時及運動後補水,確保身體有效吸收水分,維持健康。
老是覺得「嘴饞」、吃飽了嘴巴還是停不下來?可能是身體缺乏特定營養的警訊!高敏敏營養師指出,有時早起想喝杯咖啡、下午嘴饞想吃甜食,甚至是睡前習慣吃宵夜點心,可能與身體缺乏特定營養素、或出現特定問題有關。建議透過以下方式,攝取正確的營養以維持身體健康。
進入4月後的連日高溫,讓不少民眾大喊吃不消;4月中旬更是出現30度以上高溫,做好防曬、避免中暑顯得更為重要。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指出,大多數人都知道在高溫下須避免「熱中暑」,但在未中暑前的「熱傷害」症狀變化,也需要格外重視。
運動飲料只能在運動後飲用嗎?其實冬天更應該透過運動飲料,補足身體缺失的水分?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貼文表示,縱然秋冬天氣寒冷、民眾運動量顯著減少,但這並不代表身體的水分沒有流失。以成年人來看,每天因流汗、呼吸、代謝而流失的水分就高達2.5公升,往往可能高過成人一天的飲水量。
香港傳奇武打巨星李小龍深受國內外影迷的喜愛,其死因至今仍謎霧重重,亦是不少民眾津津樂道的話題。如今西班牙腎臟專家Priscila Villalvazo與其團隊,在《Clinical Kidney Journal》發表的預印本論文指稱,李小龍之死可能與體內電解質不平衡導致的「低血鈉症」有所關聯。
近日各地大多為高溫炎熱的天氣,若民眾在戶外環境活動時間長,或運動後大量流汗,若無適當補充水分可能會造成脫水,增加熱傷害風險。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指出,熱傷害是指身體無法正常調節高溫,而產生的急性疾病統稱。常見的熱傷害包括熱痙攣、熱衰竭、中暑等,又以中暑最嚴重,若處理不當,會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為防止新冠疫情擴散,疫情指揮中心雖宣布全國降至二級警戒,外出仍須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以免社區感染再次發生。然而,正值夏日,無論是在戶外工作或是外出活動,都將面臨夏季高溫,加上口罩更容易造成熱傷害,甚至引發熱衰竭或中暑症狀。在疫情降溫、氣溫卻節節高升的時節,該怎麼面對「熱潮」帶來的傷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