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中暑只喝水並不夠

文章分類/

氣溫熱爆!小便「顏色」有異恐出事,預防中暑只喝水還不夠?

✦ 2024-07-20 更新
3527 瀏覽
❝ 快速摘要:為防止新冠疫情擴散,疫情指揮中心雖宣布全國降至二級警戒,外出仍須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以免社區感染再次發生。然而,正值夏日,無論是在戶外工作或是外出活動,都將面臨夏季高溫,加上口罩更容易造成熱傷害,甚至引發熱衰竭或中暑症狀。在疫情降溫、氣溫卻節節高升的時節,該怎麼面對「熱潮」帶來的傷害呢?
快速跳轉目錄

2021/07/29

天氣熱又不喝水 熱潮恐引發大腦「崩潰」

為防止新冠疫情擴散,疫情指揮中心雖宣布全國降至二級警戒,外出仍須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以免社區感染再次發生。然而,正值夏日,無論是在戶外工作或是外出活動,都將面臨夏季高溫,加上口罩更容易造成熱傷害,甚至引發熱衰竭或中暑症狀。在疫情降溫、氣溫卻節節高升的時節,該怎麼面對「熱潮」帶來的傷害呢?

台灣夏日高溫動輒34、35地度以上,當活動後水分流失,又未適當補充水份,就可能造成各種「熱病」,尤其是在炎熱環境中持續活動,恐累積身體裡過多熱量,而且持續流汗會造成脫水、電解質缺乏,有可能導致身體的散熱機制崩潰。一般來說,體溫些微增加時,如果神經系統還能正常運作,會出現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虛弱等症狀,稱之為熱衰竭(heat
exhaustion),一旦體溫高到41度以上,就會造成大腦等各器官崩潰,死亡率恐高達50%,醫學上稱之為「heat
stroke」也就是中文所稱的「中暑」。

戶外長時間日照曝曬謹記4招避免中暑症狀

戶外工作長時間日照曝曬 謹記4招避免中暑症狀

進入夏季熱傷害發生高峰,國健署提醒,民眾可以在「熱危害預警行動資訊網」,查詢目前位置的熱危害風險等級。如果需要在戶外工作或長時間活動,建議參考下列預防熱傷害的4個方法,並視天候狀況採取預防措施:

1. 適時補充水分

在炎熱的環境中,不論活動程度為何,都應隨時喝水,不可等到口渴才補充。戶外工作者也需隨時注意尿量及顏色,若尿量減少、顏色變深,表示體內水分不足。

2. 注意作業環境的溫度、濕度與身邊夥伴狀況

隨時關注氣象及氣溫濕度的變化相當重要,在實施戶外作業期間,應避開中午太陽直曬的時段,且作業環境應提供遮陽、採用隔熱與通風設備,並營造涼爽的休息場所;此外,工作時應避免密閉環境,並保持空氣流通,隨時注意身邊夥伴狀況。

3. 做好個人防曬措施

進行戶外作業時,服裝儘量以穿著寬鬆、透氣而顏色較淡的衣服,隨時作好防曬措施,戴遮陽又能夠通風的帽子。

4. 注意個人健康狀態

注意使用可能會誘發中暑之藥物,包括增加產熱(如甲狀腺素)、或增加水分流失(如利尿劑)等之藥品,而從事高溫或高濕度環境之作業者,應進行職前與定期的身體健康檢查。

當熱傷害來襲造成不適需立刻就醫

當熱傷害來襲造成不適 意識持續不清需立刻就醫

此外,國健署建議,如戶外工作者或有飲水需求的民眾,可以透過「奉茶行動」APP,快速且方便找到最近距離的奉茶站(目前全臺已設置超過7千個站點),以減少塑膠瓶的使用,既能夠解渴又能做環保。


而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此時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並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飲用添加少許鹽巴的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若體溫持續上升、嘔吐、或意識持續不清,請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除了戶外工作者需特別注意中暑的風險,一般民眾在騎機車、自行車或步行通勤,或是午休時須外出購買餐食時,也需特別注意防曬;且可別因為長時間待在冷氣房就疏忽補水的重要性,其實在室內工作同樣也會因為空氣乾燥,而讓身體水分迅速流失。雖說防疫警戒的降級可以讓人稍微喘口氣,但在近日太陽「火力全開」的情況下,民眾外出時除了得當心新冠肺炎的入侵,也得隨時注意炎熱天氣下所潛藏的熱衰竭危機。

資料來源:

〈中暑的初步處置〉,《高醫醫訊》第34卷3期
戶外工作齊心防疫 也要預防熱傷害

快速跳轉目錄

▧ 最新文章

✦ 潮健康致力於推廣健康潮流新知,歡迎各種形式之媒體洽談合作 ✦
請來信至 [email protected],或電洽:02-6605-0993,將有專人與您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