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沉、腹脹、關節痛是濕氣重!  中醫曝5大「壞習慣」害濕氣瘀滯

昏沉、腹脹、關節痛是濕氣重! 中醫曝5大「壞習慣」害濕氣瘀滯


潮健康/編輯部


連日雨水加重濕氣  食慾不振昏沉當心濕邪上身


連日雨水加重濕氣  食慾不振昏沉當心濕邪上身

今年端午前後適逢20年來「最完整典型」的梅雨季,連日雨水容易讓敏感族群身體出狀況,伴隨心情煩悶、情緒低落等症狀,天氣轉晴時通常會恢復正常。但部分族群會出現頭暈、身體沉重無力、食慾不振、昏沉而影響日常生活,中醫師提醒,身體有類似狀況時不可大意,當心是「溼邪」影響健康。


蘇映慈中醫師表示,「濕邪」指的是濕氣,瘀滯在體內的濕氣是水份代謝異常的病理產物。在中醫而言,水分代謝和肺、脾、腎三臟的功能相關,和脾的關聯性最強,許多人人水份代謝異常都可能與脾臟失常有關,因此「脾虛」的族群很容易有水濕停聚的問題。


脾臟失常也可能造成身體過溼?蘇映慈中醫師指出,「濕邪」有外濕和內濕之分。外濕是指多雨或潮濕的氣候環境,比如剛結束的梅雨季,這種氣候環境較容易讓正氣虛弱或體質濕盛的人感到不適,甚至產生病理反應;內濕則是因脾臟生理功能失常、造成水分瘀滯體內所形成的病理狀態,通常兩者在病證上有共同特點且相互影響。


5壞習慣加重體內濕氣 易引起水腫白帶關節痛


5壞習慣加重體內濕氣 易引起水腫白帶關節痛

中醫《素問‧至真要大論》:「諸濕腫滿,皆屬於脾」,意思是脾臟為主要的消化器官,有運化水濕的功能。食物經脾臟與其消化系統消化後轉化為氣血津液運行全身時,當中一部分的水液上輸到肺,肺透過宣發作用將水液輸送至肌表,經由發汗的程序將濕氣排出。


另一部分水液透過肅降作用輸送至腎,經由排尿將濕氣排出。當脾虛功能失常,再加上台灣環境的潮濕氣候,外濕引動內濕,遇上雨季更不利濕氣排除。


當環境中充滿雨水,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又不正常時,更容易加重濕氣問題。蘇映慈中醫師表示,過食生冷或刺激性食物、缺乏運動、不當減重、愛喝酒、睡眠狀況不佳的族群容易導致脾虛、濕氣瘀滯,症狀嚴重者會有腹脹、腹瀉、噁心、頭暈、水腫、女性白帶、濕疹、關節痛等情形。


吃排濕食物要注意體質 一茶飲利濕解熱成份曝光


吃排濕食物要注意體質 一茶飲利濕解熱成份曝光

蘇映慈中醫師指出,濕邪日久會影響體內氣血津液循環,導致脂肪、血糖、尿酸等廢物堆積,容易引發糖尿病、痛風、血栓、血脂異常、中央型肥胖(外觀凸肚、腰肥厚,主要因代謝失常導致內臟脂肪囤積)等代謝性疾病,對健康影響不可小覷。


調整飲食是幫助濕氣排出的方式之一,蘇映慈中醫師建議,可根據體質在飲食上攝取有利排濕的食物,諸如大薏仁、綠豆、冬瓜、白蘿蔔、苦瓜等,不過這類食物偏寒,體寒、孕婦不宜多食。中性者如紅豆,可熬煮成無糖紅豆水飲用。辛溫性如生薑也有助排濕,但陰虛內熱者要適量食用


蘇映慈中醫師指出,可飲用利濕解熱的茶飲幫助排濕,如搭配赤小豆、茯苓、珍珠、薏仁、黨蔘、黃耆、甘草、決明子、陳皮等成分組成的茶飲,可作為日常飲用幫助體內保養。


同時,也建議保持良好作息、均衡飲食及適當運動,適當發汗以幫助濕氣排出,幫助改善濕氣太重引起的不適症狀。




延伸閱讀:

確診遇發燒、咳嗽、喉嚨痛莫恐慌! 中醫師曝「2妙招」幫助縮短病程
罹患「長新冠」莫恐慌! 中醫師授藥方、點穴妙招 有效抒緩「5大症狀」



【喜歡《潮健康》的報導嗎?點讚及時接收最新潮流健康知識】

coolhealtheditorpeter的大頭照
潮健康編輯部-昱彣

HI!我是潮健康的「潮編」昱彣。潮健康不只讓你/妳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更要你/妳從頭到尾潮到出水!透過淺顯易懂的文章、詼諧有趣的企劃,結合最新趨勢、時事議題,讓醫學知識也能夠跟上潮流,不再難懂!

留言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