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間質幹細胞找出脊髓損傷契機! 親力親為的神經外科權威/光田綜合醫院沙鹿院區陳子勇院長專訪

用間質幹細胞找出脊髓損傷契機! 親力親為的神經外科權威
光田綜合醫院沙鹿院區陳子勇院長專訪




潮健康/光田綜合醫院沙鹿院區 陳子勇院長專訪


「歡迎來到光田醫院,請坐!」鏡頭外的陳子勇醫師笑容可掬,絲毫沒有架子;與過往神經外科醫師給人一板一眼的形象大相逕庭。事實上,貴為光田綜合醫院沙鹿院區院長的陳子勇醫師,目前仍於第一線臨床崗位服務,親力親為、身體力行的堅毅神態,當下已令採訪團隊人人心折。


當實習生就要會全英文看診! 睡醫院只為擠進「神經外科」窄門


陳子勇醫師自幼成長於書香世家,父母親分別是國中校長、小學教師,然而在他心裡埋下的,卻是名為「醫者」的種子。「那個時代在苗栗,醫師的社會地位非常高;長輩也不斷灌輸你一個觀念──成績好才有機會當醫生!」


懷抱成為醫師的憧憬,陳子勇醫師負笈北上到建中念書,隨後也順利地考取醫科。前路看似順遂,卻在長庚醫院實習時遇見了挑戰。「那屆長庚醫院外科有28個住院醫師的名額。想當然爾,神經外科最受醫學生青睞,可說是當時的『夢幻科別』,每個人拚了命要擠進只有三個名額的窄門!」


陳子勇醫師為現任光田綜合醫院沙鹿院區院長,前台中慈濟醫院院長/名譽院長,美國芝加哥大學鳳凰城貝羅神經醫學中心研究員。主治項目包括:頸、腰、脊椎退化、脊椎疾病、腦部受傷、腦部腫瘤、外傷性疾病。擔任院長對手術堅持親力親為,每月參與30-40例的手術。並接觸研究「幹細胞」治療方法,擔任副院長期間參與慈濟醫院幹細胞銀行,進行脊髓損傷的動物實驗,發現幹細胞能夠讓小鼠恢復活動能力。


陳子勇醫師回憶,當時只是實習醫師,上至醫院會議、下至討論處方箋,一律採取「全英文」進行,看診訓練時也必須全程使用英語溝通。「讓我有一種在美國醫院工作的感覺。」他笑稱,那時候沒有「勞基法」概念,一個月內超過一半的時間要以醫院為家。艱苦漫長的實習道路,陳子勇醫師卻甘之如飴。


「艱困的環境讓實習生成長更快、更獨立,好像撞破頭都要把『神經外科』的大門敲開。」



反其道而行挑戰壓力最大科別 他成首位赴美學習「脊椎手術」醫師


當被我們問及,讀醫如此艱苦,是否曾因選擇神經外科後悔?陳子勇醫師笑稱,自己原本最嚮往的是「耳鼻喉科」。「因為看病壓力較小、收入高!」神色一斂,陳子勇醫師說,雖然外科醫師壓力巨大,但是可以直接感受對病患的影響與幫助,成就感與滿足感對他而言不可同日而語。


成為如今的神經外科權威,陳子勇醫師回首當年,當上主治醫師的第二年決定赴美進修的歷程功不可沒。「神經外科分兩大部門:一個是『腦』、一個是『脊椎』。當時許多醫師到美國學習的都是腦部手術。」陳子勇醫師笑說,他再一次「反其道而行」,選擇比開腦更困難的脊椎手術。


事實上,他也是台灣第一位到美國長時期學習脊椎手術的台灣神經外科醫師。



陳子勇醫師為現任光田綜合醫院沙鹿院區院長,前台中慈濟醫院院長/名譽院長,美國芝加哥大學鳳凰城貝羅神經醫學中心研究員。主治項目包括:頸、腰、脊椎退化、脊椎疾病、腦部受傷、腦部腫瘤、外傷性疾病。擔任院長對手術堅持親力親為,每月參與30-40例的手術。並接觸研究「幹細胞」治療方法,擔任副院長期間參與慈濟醫院幹細胞銀行,進行脊髓損傷的動物實驗,發現幹細胞能夠讓小鼠恢復活動能力。


三分之二時間投入臨床工作 當上院長仍親赴第一線開刀


「我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投入在臨床工作中,因為這不僅僅是身為醫師的責任,也是我最大的成就感來源。擔任行政職位就完全放棄臨床工作,對我來說是很可惜也無法想像的。」


回顧當初在長庚醫院擔任外傷部副部長時,儘管肩負著行政職務的重責大任,陳子勇師仍然親力親為,在手術室中替病人動刀;後來轉至慈濟醫院擔任副院長,乃至於擔任院長等高層行政職位,陳子勇醫師每個月仍堅持參與30-40例的手術,甚至在接受《潮健康》團隊訪問之前,陳子勇醫師一天內就進行了6台手術,不難看見他對工作的深厚熱情。



陳子勇醫師為現任光田綜合醫院沙鹿院區院長,前台中慈濟醫院院長/名譽院長,美國芝加哥大學鳳凰城貝羅神經醫學中心研究員。主治項目包括:頸、腰、脊椎退化、脊椎疾病、腦部受傷、腦部腫瘤、外傷性疾病。擔任院長對手術堅持親力親為,每月參與30-40例的手術。並接觸研究「幹細胞」治療方法,擔任副院長期間參與慈濟醫院幹細胞銀行,進行脊髓損傷的動物實驗,發現幹細胞能夠讓小鼠恢復活動能力。



談到臺灣醫師的教育和訓練,陳子勇院長明確指出,臺灣的醫療水平放眼全球確屬頂尖;以神經外科為例,國內約有五百位臨床醫師,都曾於美國、歐洲或日本接受至少一年以上的訓練。不過,他也注意到大部分的醫師在完成醫學中心教育後就停止學習,「這對醫師本人或病人來說,都是比較可惜的事。」


陳子勇醫師表示,臺灣的醫師們接受長期而艱苦的訓練,也包括了醫療技術的學習和實踐,專業精神確實應給予高度肯定,但是,醫療科技發展一日千里,身為專科醫師必須時刻保持學習與進步的態度,


「我當上院長後,也是不敢有一私懈怠,否則一不注意,院長也會被AI淘汰!」



病人醫學知識不斷提升  醫師不只當治療者也要當教育者


隨著科技發達、時代進步,不只醫學知識與技術普遍提升,病人所能接處的醫療資訊也大幅增加。「正因如此,醫師的角色就不能止於『治療者』,更需要成為『教育者』,傳授正確的知識給病人知道,也有責任糾正不全面的網路說法或偏差觀念。」


陳子勇醫師舉例,不少病人與家屬受到網路資訊影響,諸如「我需要手術嗎?」、「能不能用微創的?」是門診時的常見疑問。甚至隨著醫學資訊大量普數位化,造成部份民眾對治療的誤解。


陳子勇醫師舉例,好比有些病患覺得只要灌骨漿就能解決脊椎問題,或者認為完手術第二天就能下床。雖然資訊化時代解落了一部份資訊不對稱,也讓醫師在面臨醫病決策時,需要花費更多的心思才能與病患與家屬溝通正確觀念。


「病人如果提出錯誤的看法或見解,醫師就得扮演好『教育者』,而非一昧地迎合病人,甚至有些人用『服務業』的角度看待醫療工作,我都不以為然,因為作為醫師的權利義務,不是只看重健保點數或醫療費用,我們最重要的責任與使命,是確保病人的『醫療安全』!」


陳子勇醫師表示,近年政府推行的醫病共享決策(SDM)觀念,就是倡議醫病雙方坐下來好好討論治療方案,愈詳盡、愈有耐心的溝通過程,愈能有助於避免醫病關係緊張與醫療糾紛。更重要的是──讓病人理解為什麼要做治療。



陳子勇醫師為現任光田綜合醫院沙鹿院區院長,前台中慈濟醫院院長/名譽院長,美國芝加哥大學鳳凰城貝羅神經醫學中心研究員。主治項目包括:頸、腰、脊椎退化、脊椎疾病、腦部受傷、腦部腫瘤、外傷性疾病。擔任院長對手術堅持親力親為,每月參與30-40例的手術。並接觸研究「幹細胞」治療方法,擔任副院長期間參與慈濟醫院幹細胞銀行,進行脊髓損傷的動物實驗,發現幹細胞能夠讓小鼠恢復活動能力。



台灣人不會做再生治療? 神經外科權威:「這領域」有待突破


身為神經外科權威,陳子勇醫師坦言,台灣在脊椎損傷的處置已相當進步;然而「神經再生」領域方面在國內卻鮮少得到醫界的重視。「我們在處理脊椎損傷時,可以很輕易地拿掉碎骨頭、拿掉血塊,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就是不會做神經再生的治療!」


抱持三十年的神經外科專業訓練,陳子勇醫師決定另闢蹊徑,開始接觸研究「幹細胞」治療方法,就此開啟嶄新的治療契機。「在擔任副院長期間,有賴於慈濟醫院『幹細胞銀行』的設立,我才能開始著手進行脊髓損傷的動物實驗,並發現幹細胞確實能夠讓小鼠恢復活動能力。這是一個蠻大的突破!」


然而,當幹細胞療法有望應用於人體實驗時,卻遇到了重重困難。「我曾兩次向衛福部申請,希望能運用於一名脊椎受傷的女童身上。但因為法律規定,人體實驗並未得到批准,一直到最近『特管法』通過,情況慢慢有了改變。」


隨特管法法令鬆綁,讓陳子勇醫師得以繼續投入脊髓神經再生治療的研究,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果。「主要方法是使用自體幹細胞進行治療,並將幹細胞植入相應的部位。」他說,他手邊胸椎及頸椎、脊髓損傷後之幹細胞治療手術的病患量,應是台灣數一數二。


再生醫療的研究看似開花結果,但談到「大魔王」──「中樞神經」的再生治療希望,陳子勇醫師坦言:「比如視網膜的神經再生,或是用幹細胞重建退化的膝蓋都相對單純,但中樞神經再生,複雜度就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雖然透過各項新研究包括間質幹細胞的應用,中樞神經再生治療已取得初步成果,但依舊存在許多限制。陳子勇醫師坦言,台灣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再生治療,尋找未知的「最後一塊拼圖」。他舉馬斯克(Elon Musk)的實驗為例:「科學家在猴子腦中植入晶片,讓猴子能與人類對弈象棋。這種科技的進步對應神經外科治療上,包括大腦和脊椎治療,有機會帶來革命性變化。



幹細胞治療長路漫漫 「手拿湯匙」就是巨大進步


當我們問及三十年的從醫之路,是否有印象最深刻的案例?陳子勇院長說,自己身邊就有親人飽受脊椎損傷所苦,而這是讓他堅定投入醫療研究的原動力。


「當我們將幹細胞應用於一位頸椎損傷的患者時,眼看他從被動地臥床、進步到稍微能夠移動手腳、甚至能拿起湯匙…這些看似很簡單的動作,我們看在眼裡,是非常、非常、非常巨大的進步。」他說。


陳子勇醫師回憶,多年前曾收治一位30多歲的女性患者,因腦癌病情極為嚴重,預估只剩下兩年存活期,心情大受影響。又得知化療需要將頭髮剃光,讓在意外表的她灰心絕望。沒想到,她的丈夫為了安慰妻子顯示「夫妻同心」,也主動將頭髮剃光,讓罹病的妻子破涕為笑。


神經外科的每一例,都是人間百態與真性摯情的反射,觸動著作為醫師的心理,即使醫者需要保持一定的同理與客觀。陳子勇醫師坦言,當面臨神經受損需要動刀時,特別是脊椎和腦部手術,往往非生即死,沒有灰色地帶。許多青壯年因為車禍或外傷,極為年輕就開始艱難的治療過程,撐不過去者亦多有之。


「我很感動的是,看到年輕一輩面對這種情況,最後都是因為家屬們全力支援,才有機會度過難關。」雖然經手的都是最險惡的神經損傷,神經外科卻也是顯現最多人間至愛之處。



陳子勇醫師為現任光田綜合醫院沙鹿院區院長,前台中慈濟醫院院長/名譽院長,美國芝加哥大學鳳凰城貝羅神經醫學中心研究員。主治項目包括:頸、腰、脊椎退化、脊椎疾病、腦部受傷、腦部腫瘤、外傷性疾病。擔任院長對手術堅持親力親為,每月參與30-40例的手術。並接觸研究「幹細胞」治療方法,擔任副院長期間參與慈濟醫院幹細胞銀行,進行脊髓損傷的動物實驗,發現幹細胞能夠讓小鼠恢復活動能力。



從醫以來最大成就感 是看到家屬如釋重負的笑容


問到從醫以來最大的成就感?,陳子勇醫師毫不猶豫地回答:「病人的回饋和康復,我最有感的一直是這個。」


他說明,臨床上神經外科處理的手術,英文名為「Spinal Surgery」,也就是脊椎手術,卻也有著「Pain Surgery」(疼痛手術)的別名。也就是說,脊椎損傷的重建之路不僅漫長,病人所受到的折磨更是難以想像;遑論手術治療需與藥物治療、復健治療相配合,對於患者的身、心靈都是一大考驗。


至於處理急性損傷的手術,則被稱為「Functional Surgery」,也就是功能性手術。這種手術不僅需要理解病人的需求,更要學習同理家屬的心情。


「病人家屬期盼的是患者能自理生活,比如不需要家屬在每天晚上起來三次幫他換尿布,而是他能夠自己上廁所、自己穿衣服。我印象很深刻,有個病人17歲就發生非常嚴重的脊椎損傷,多次手術與復健至今,不只能夠走路,還能自己在家裡煮東西吃。」


他說,當看到家屬終於卸下照護的重擔、露出久違放鬆的神情時,最大的成就感莫過於此。



全台唯三醫院投入幹細胞治療  光田打造「醫學中心」盼完善醫療服務


陳子勇院長表示,全台灣從事脊髓損傷治療,具有實際經驗的醫療機構雖然不少;但將幹細胞技術運用於脊髓損傷領域,目前僅有中國醫藥大學、慈濟體系以及他所在的光田醫院進行相關研究。


「我們希望為台灣的生醫產業做出一些貢獻,這是目前我對自己最大的期望和目標!」


陳子勇醫師進一步表示,台灣的生醫產業具有很大的潛力,除了生物科技、幹細胞治療,尖端儀器如應用於外科手術的智慧機械手臂也是國內強項。他解釋,將機械手臂運用於骨釘植入,可精確鎖定需要植入的位置再進行重建手術。過去尖端的機械手臂多由以色列製造而由美國廠商提供,但是,從去年開始,台灣相關廠商已能生產出自家製造的機械手臂,前景可期。


至於光田醫院的未來展望,陳子勇醫師表示,目前正計劃興建新的向上院區,預計床數可達900床,「對於一個區域性醫院來說,大型醫學中心與小型醫院之間,確實存在競爭壓力,而新光田醫療大樓的設立,未來能彌補現有設施與人力不足,尤其在應急醫療服務方面更能造福台中乃至苗栗的海線居民。」


陳子勇醫師說,光田醫院是海線老一輩人看醫生的共同回憶,早期彰化沙鹿地區的居民,幾乎都是在光田醫院出生。轉眼間,光田已經發展成有2百名主治醫師、近2千名員工的醫院,宥於現有空間限制,院方毅然斥資80億興建新院區,未來醫院經營及醫療品管將更為先進,同時保留區域醫院在地服務的淳厚人情,讓光田成為所有人的第二個家。


陳子勇醫師為現任光田綜合醫院沙鹿院區院長,前台中慈濟醫院院長/名譽院長,美國芝加哥大學鳳凰城貝羅神經醫學中心研究員。主治項目包括:頸、腰、脊椎退化、脊椎疾病、腦部受傷、腦部腫瘤、外傷性疾病。擔任院長對手術堅持親力親為,每月參與30-40例的手術。並接觸研究「幹細胞」治療方法,擔任副院長期間參與慈濟醫院幹細胞銀行,進行脊髓損傷的動物實驗,發現幹細胞能夠讓小鼠恢復活動能力。


陳子勇醫師

  • 現任光田綜合醫院沙鹿院區院長
  • 前台中慈濟醫院院長/名譽院長
  • 前長庚紀念醫院林口院區急重症神經外科主任/外傷部副部長
  • 美國芝加哥大學/鳳凰城貝羅神經醫學中心研究員
  • 台灣神經外科醫學會理監事
  •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 中華民國神經外科專科醫師
  • 台灣神經重症加護專科醫師
  • 教育部部定副教授
  •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士


主治項目

  • 頸、腰、脊椎退化
  • 脊椎疾病
  • 腦部受傷
  • 腦部腫瘤
  • 外傷性疾病




【喜歡《潮健康》的報導嗎?點讚及時接收最新潮流健康知識】

cool-health的大頭照
潮健康主筆室

提供新穎健康科普知識,訪談專業權威並製作深度報導,將正確健康知識傳播給次世代年輕族群,建構未來的健康潮流文化。

留言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