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稿/郭家和

用藥錯誤增低血糖、低血壓風險!老年人常見六大用藥錯誤
老年人平均患有1.4種慢性病,用藥量為一般人的5倍。由於視力、記憶力及代謝功能退化,易發生忘記服藥、重複用藥或未依指示服藥等情況。研究顯示,40-75%的老年人無法在正確時間服藥或服用正確劑量,是影響長者慢性病管理及長期用藥安全的重要議題。
台北市藥師公會前理事長張文靜藥師受訪指出,老年人常見的用藥錯誤包括:用藥過多、忘記服藥、重複使用、未依醫囑用藥及忽略副作用、自行增減藥物等六大問題。除了尋求家庭醫師統整慢性病處方,也可善用社區藥局的藥物管理服務,諮詢社區藥師建議以減少藥物誤用風險。
張文靜藥師表示,用藥過多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用藥問題之一。由於部分藥物外觀相似(如降血糖藥與降血壓藥),長者在服藥時可能誤認而重複服用,導致血壓或低血糖,引發疲倦、流冷汗甚至昏倒。此外,不少長者同時在不同科別就診,可能同時被開立作用相似的藥物,也會提高重複用藥的風險。
忘記服藥也是老年人常見的問題。張文靜藥師解釋,由於藥物的服用時間不同(如飯前或飯後服用),長者易因記憶力下降而遺漏某些藥物,影響治療效果。另外,某些藥物之間可能產生交互作用,特別是中西藥並用的情況,可能導致藥效疊加或藥物衝突。若未經醫師諮詢及藥物統整評估,可能增加用藥副作用的風險。
張文靜藥師提醒,許多長者常未依醫囑服藥,尤其是當病情暫時獲得控制時,可能自行決定減少或停用藥物。例如,當血壓測量正常時,部分長者可能認為不再需要服用降壓藥,卻忽略了藥效消退後血壓可能再次升高。此外,長者對藥物副作用的敏感度較低,如某些藥物引起的皮膚過敏,若未及時察覺,長期用藥可能導致過敏惡化,甚至無法繼續用藥治療。
多重用藥當心引發跌倒、暈倒?預防多重用藥的4大原則
台灣高齡人口多重用藥現象相當普遍,65歲以上約28%同時服用超過5種藥物,而多重用藥可能造成暈倒、跌倒的副作用風險。張文靜藥師表示,要減少老年人多重用藥問題,應從藥物管理、處方統整到社區藥師的藥物管理服務共同著手。長期服用慢性病藥物者可注意以下原則:
1.藥物集中管理:鼓勵長者將所有藥物交由單一醫師或藥師定期檢查,避免重複用藥。固定就診於同一醫療機構或家庭醫師,有助於統一處方,確保用藥安全。
2.建立用藥記錄:使用用藥記錄本,詳細記錄每日服用的藥物名稱、劑量和時間,方便醫師參考,確保用藥的連續性和安全性。
3.利用藥物管理服務:如台北市藥師公會與衛生局合作推出的藥物管理服務,或藥師全聯會與健保署合作的用藥品質提升計畫,善用社區藥局提供的藥物諮詢服務,協助長者了解藥物間的交互作用,減少用藥錯誤風險。
4.定期與醫師討論:定期與醫師討論用藥效果,評估哪些藥物是必要的,若病情已改善,可考慮減少或停用部分藥物,減少多重用藥的風險。
老年人多重用藥更容易跌倒!六大增加跌倒風險藥物要注意
在各種藥物不良反應中,跌倒是最需注意的問題之一,研究顯示,老年人若併用4種藥物以上,發生跌倒與再跌倒的風險將顯著上升,服用藥物越多,越容易導致跌倒,而跌倒是增加老年人死亡風險不可忽視的因素。
張文靜藥師指出,老年人如有服用肌肉鬆弛劑、鎮靜劑(安眠藥)、抗憂鬱藥物、降血壓藥物、麻醉止痛藥和抗組織胺等六類藥物時,要特別注意是否因藥物引發嗜睡、頭暈、血壓降低等症狀而增加跌倒風險。
張文靜藥師提醒,老年人因代謝功能減退,藥物在體內的殘留時間可能延長。例如,睡前服用助眠藥物後,起床時藥物可能仍有副作用,容易因起身過猛而跌倒。部分長者也可能使用第一代抗組織胺藥物來取代鎮靜藥物。她建議,除了在正確時間用藥外,服藥後的活動應依照藥物仿單建議,減少操作機械或進行危險活動,最好以平躺姿態休息,放慢活動速度,以避免跌倒造成外傷與骨折的風險。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