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冒難康復、睡再飽都喊累! 醫示警:身體正釋出「長期發炎」警訊
小感冒總是拖了大半月才痊癒?不時皮膚紅癢卻找不到過敏原?抑或是沒來由的疲憊,但睡再飽還是覺得累?上述狀況恐怕是身體出現「慢性發炎」的徵兆!聯欣診所院長顏佐樺醫師表示,事實上大部分的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各類癌症等,皆可能與身體慢性發炎有關。
小感冒總是拖了大半月才痊癒?不時皮膚紅癢卻找不到過敏原?抑或是沒來由的疲憊,但睡再飽還是覺得累?上述狀況恐怕是身體出現「慢性發炎」的徵兆!聯欣診所院長顏佐樺醫師表示,事實上大部分的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各類癌症等,皆可能與身體慢性發炎有關。
免疫力較差的族群,不僅容易生病,在擇偶市場上被挑選的機率也較低?刊載於《Adaptive Human Behavior and Physiology》的研究指稱,個人免疫系統的強弱,與作為伴侶的自我感知價值高低有關;自我感知價值越低落者,越認為自己難以擇偶、或在擇偶市場中無法佔得優勢。
明明每天睡滿8小時卻仍覺得異常疲勞、壓力一來臉上就「爆痘」、擦任何保養品卻不見好轉,亦或身體常自覺不適,尋求醫療協助卻找無病因。上述種種容易出現在現代人身上的「小毛病」,事實上可能是「慢性發炎」的警訊,個人已處於「亞健康」狀態卻不自知。
因應後疫情新興傳染病的可能變化,台灣感染症醫學會舉辦「2022 年新型冠狀病毒流行暨預防研討會」,引言人王復德理事長表示,台灣自2002年SARS疫情中獲得寶貴經驗及每年預防演練,在新冠疫情期間發揮顯著成果。隨著防疫政策從嚴格清零走向與病毒共存的全球趨勢,指揮中心也宣布放寬配戴口罩等防疫規範,似乎在可預期的未來,人們有望恢復正常生活。
百年大疫影響全球人類健康,台灣累計染疫數更已突破800萬人。不少民眾在確診後出現易喘、易累,自覺心肺狀況及體力明顯下降,更需要提升自我照護能力。新光醫院家醫科柳朋馳醫師指出,感染後出現呼吸不暢、胸悶等症狀,應先經X光、肺功能檢查,評估心肺功能是否異常,如果檢查無異狀,可從運動、營養、預防各層面做好自我照護,幫助身體恢復。
免疫系統可以透過自然的方式加以「訓練」?隨著新冠疫情持續肆虐,加上今年入冬後將出現新一波流感疫情,越來越多民眾重視身體健康。而若想避免病毒入侵,或使確診後對身體的後遺症降至最低,免疫系統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美國註冊營養師、美國營養與飲食學會發言人Caroline Passerrello表示,除了施打疫苗與服用保健品,民眾在生活中也能透過以下8項措施,保持免疫系統的良好運作,並降低病毒入侵身體的風險。
隨著疫苗普及、總體免疫力增強、以及藥物治療跟進下,雖然以Omicron為主的全球疫情日漸獲得控制,但仍有不少患者出現「長新冠」(Long Covid)得現象。安南醫院副院長蘇冠賓醫師指出,即使感染新冠肺炎並無「器質性」的後遺症,仍有不少康復者長期飽受疲勞、焦慮憂鬱、全身疼痛等後遺症所苦。
你覺得性格會不會影響健康?比如壽命的長短、罹患心臟病的機率?如果有影響的話,又是為什麼?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看,樂觀的人似乎真的比較健康:一、2019年時,一項包含22萬人的系統性回顧及統合分析指出,心態較樂觀的人,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降低35%,死亡率降低14%。二、2022年7月,另一項統合分析顯示更樂觀的人不只死亡率較低,相較於悲觀者,樂觀者的心血管風險下降近四成。三、美國心臟協會2021年提出建議,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時,要納入病人的心理健康狀態。
確診後即使幸運地沒有罹患長新冠,但身體的免疫系統卻已悄然發生變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主治醫師姜冠宇醫師於社群發文表示,國外有不少確診者康復後接連感染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已有專家認為,確診新冠造成的免疫系統變化,可能導致個人面臨其他傳染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