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保健品不如看醫生有效? 研究證實:靠「2成分」降膽固醇 下場恐「越補越慘」
市售聲稱能夠「降低膽固醇」的保健食品,效力竟可能遠遠不及民眾的預期?基隆長庚醫院肝病防治中心主任錢政弘醫師於社群貼文分享,根據美國心臟病學會期刊(JACC)的醫學報告內容指出,降血脂藥遠比6種常見保健食品更具降膽固醇的效果,特定保健品甚至會引起「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上升。
市售聲稱能夠「降低膽固醇」的保健食品,效力竟可能遠遠不及民眾的預期?基隆長庚醫院肝病防治中心主任錢政弘醫師於社群貼文分享,根據美國心臟病學會期刊(JACC)的醫學報告內容指出,降血脂藥遠比6種常見保健食品更具降膽固醇的效果,特定保健品甚至會引起「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上升。
膽固醇是一種脂肪類的蠟性物質,也是構成人體細胞膜、荷爾蒙、維生素D的重要原料,對生理功能有舉足輕重的角色。不過,血液中如果累積過多膽固醇,將升高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膽固醇過高也是現代人最常見的健康問題。人體裡的膽固醇可分為「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以及「三酸甘油酯(TG)」三種 。
寒流進逼溫度破底,真的會出現「冷死人」的狀況!最新一篇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循環》的研究 指出,極端氣候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該篇研究指出,每100名心血管疾病就有1例死於缺血性心臟病、中風、心臟衰竭、心律不整等疾病,而在極端溫度(最冷/最熱)的日子更易增加心血管事件的超額死亡。
「肥胖」人口比例在過去半世紀以來急速上升,部份專家認為肥胖已屬於「流行病」的公衛問題。體重過重與肥胖將大幅增加各種疾病的風險,包括糖尿病、癌症、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脂肪肝、骨骼關節異常與退化性關節炎。尤要注意的是,肥胖者的血中膽固醇與脂蛋白通常過高,易導致脂肪沉積於心臟,造成冠狀動脈硬化引起心肌梗塞或狹心症,可能危及性命。
常吃甜點、餅乾、加工肉類等「超加工食品」,不僅要承擔變胖的風險,甚至可能讓大腦功能衰退、面臨「變笨」的危機?權威期刊《JAMA Neurology》日前刊載一則研究,指出經常攝取超加工食品者,無論是認知功能或執行功能皆出現顯著下降,大腦的老化速度也比正常人還要快。
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隨著近日天氣逐漸轉冷,對於長者或慢性病族群而言,保護心血管的措施可謂刻不容緩。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指出,若有三高、心臟病等病史,又沒有控制好疾病,很可能導致身體血流無法供應全身所需,進而引起「心因性休克」。
天氣逐漸轉涼,不少民眾在年末時齊聚各大餐廳慶祝,其中火鍋更是許多台灣人的心頭好。亞東紀念醫院心導管室主任兼心臟血管內科專任主治醫師杜宗明醫師於受訪時指出,大啖火鍋美食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實是「一大地雷」,病人如何在享用美食與保持健康取得平衡,將是十分重要的課題。
心臟健不健康,與吃下肚裡的飲食大有關聯!哈佛大學T.H. CHEN公衛學院資料顯示,幫助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最佳飲食模式:多吃水果、蔬菜、全麥、魚類、家禽類與植物油。相反地,應限制紅肉與加工肉品攝取量,並少吃精製碳水化合物、添加糖與鈉的加工食品以及反式脂肪。
究竟該在早晨或晚間運動,才能對身體健康的效益最大?一直是學界亟欲釐清的問題。如今刊載於《歐洲預防心臟病學期刊》的最新研究指稱,早上8點至11點的運動行為,對於預防心血管疾病與中風的風險效益最大,且無論種族、性別與年齡,都能看見清晨鍛鍊對心血管健康的好處。
11月14日為世界糖尿病日,近年全台糖尿病每年新增約16萬人,許多病患誤以為「糖尿病控制」只要血糖機上的數字達標就好。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王治元理事長表示,診斷為糖尿病後,必須瞭解三大控制目標──糖化血色素(A1C)在7%以下,血壓(Blood pressure)小於130/80Hg及膽固醇(Cholesterol)小於100mg,但國內「ABC三指標」同時達標的病患比例卻只有一成(12.9%)。
飲食中的膽固醇到底需不需要限制?從2015-2020年的美國飲食指南,將每日的膽固醇上限拿掉以後,這個問題就一直熱門到現在。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最近又搜尋了文獻,找到美國心臟協會(AHA)在2019年所發表的一篇文章:《飲食膽固醇與心血管風險》。美國心臟協會絕對是這方面的權威,在這篇文章中整理了近年各大飲食指引對於膽固限制的建議,提供民眾參考。
你是「螞蟻人」嗎?甜食飲料是許多人心目中的「療癒聖品」,縱然知道嗜甜會導致肥胖,但精製糖吃下肚,會刺激腦內快樂荷爾蒙「多巴胺」的分泌,讓人將愉快的感受與吃甜食連結在一起。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指出,除了使肥胖機率增加,精製糖可能導致以下12種危害,習慣嗜甜的「螞蟻人」應該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