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日出門喝酒前必看! 營養師曝「5大解酒神器」緩解醉後不適感
假日與親朋好友相聚,「小酌怡情」可謂在所難免;但「把酒當水喝」的牛飲行為,可能會引起強烈的不適症狀。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表示,「宿醉」指的是隱酒後出現的各種生理、心理不適,例如頭痛、嘔吐、口渴等等。至於宿醉的成因有哪些?高敏敏營養師歸納以下3點:脫水、電解質失衡;乙醛堆積過多;血糖降低。
假日與親朋好友相聚,「小酌怡情」可謂在所難免;但「把酒當水喝」的牛飲行為,可能會引起強烈的不適症狀。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表示,「宿醉」指的是隱酒後出現的各種生理、心理不適,例如頭痛、嘔吐、口渴等等。至於宿醉的成因有哪些?高敏敏營養師歸納以下3點:脫水、電解質失衡;乙醛堆積過多;血糖降低。
「飲酒臉紅」其實是「酒精不耐症」飲酒後的典型表現,還會伴隨頭痛、心悸、嘔吐、宿醉等不適症狀。在飲用酒精飲料後,須經由人體內的「乙醛去氫酶(ALDH2)」代謝酒精及乙醛;而酒精不耐症是遺傳性ALDH2基因缺損,導致體內缺乏乙醛去氫酶進行正常代謝。
過年本為可以好好放鬆、與人團聚的快樂時刻,但對於減重者或體重管理者而言,從跨年聚會吃到過年圍爐,看到體重數字飆升可說是「一大惡夢」。張語希營養師表示,不管是年夜菜、團圓飯,或是過年期間民眾常吃的零嘴點心,都含有極高的熱量,若攝取過量確實對減重相當不利。
年末適逢元旦連假、農曆新年,不少民眾相約親朋好友齊聚,難免少不了酒水相伴。但倘若黃湯下肚僅是為了放鬆身心、一解工作時的滿腹苦水,借酒澆愁恐怕只會「愁更愁」。專家表明,特定族群在接觸酒精後,容易觸發名為「酒後焦慮」(Hangxiety)的現象,引起羞恥、擔憂與內疚感加重。
炎炎夏日,不少民眾喜好透過飲用「冰啤酒」消暑;與親友聚會時更少不了酒水助興。不過,酒精素有「液態麵包」之稱,熱量累積不容小覷。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貼文表示,民眾若有慢性疾病、肥胖問題,飲酒時務必節制,並養成計算熱量的習慣。
喝酒不但能放鬆心情,過去也曾有說法認為,適當飲酒能保護心血管。不過,愈來愈多科學證據顯示,喝酒對身體健康「弊大於利」。賓洲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近期也發表最新論文指出,即便每天只喝1-2杯酒,都可能造成大腦比同年齡人更顯退化。
不分男女,愈來愈多人願意花時間保養自己。台灣保養品市場估計一年超過千億元。有些「小資族」為了省錢,或是接受到社交媒體、通訊軟體上瘋傳的「美容神技」,總是忍不住手癢嘗試看看,不過這些方式通常未經科學證實,任意試驗恐怕造成皮膚損傷,得不償失。近期網路上盛傳的一招保養術,是將啤酒拿來「敷臉」;據說啤酒敷完臉後可使臉部毛孔更小、肌膚更加緊緻。啤酒雖然是發酵物質,但除了用來喝之外,真的可以養顏美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