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鹼性水沒那麼神! 專家破解迷思:與喝開水沒兩樣 抗癌、排毒效果「聽聽就好」
不少瓶裝水廣告宣稱喝「鹼性水」有抗氧化、改善酸鹼體質,甚至抗癌、排毒等效果,也宣稱其能更好被人體所吸收。鹼性水真有那麼神奇?衛福部食藥署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食品安全與風險管理研究所莊培梃助理教授表示,廣告說法不可盡信,呼籲民眾勿聽信傳言、購買宣稱具有療效的瓶裝水產品。
不少瓶裝水廣告宣稱喝「鹼性水」有抗氧化、改善酸鹼體質,甚至抗癌、排毒等效果,也宣稱其能更好被人體所吸收。鹼性水真有那麼神奇?衛福部食藥署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食品安全與風險管理研究所莊培梃助理教授表示,廣告說法不可盡信,呼籲民眾勿聽信傳言、購買宣稱具有療效的瓶裝水產品。
台灣一年洗腎(透析治療)約9萬人,新發生透析人數也達到1萬2千人以上,發生率與盛行率皆高居世界第一。腎臟擔負人體各項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調節血壓、調節水份、製造與分泌荷爾蒙、排出代謝廢物與毒素、維持電解質與酸鹼平衡。腎臟也負責產生維生素D以調節鈣、磷代謝,幫助人體維持骨密度。
現代人飲食西化、加上久坐等不良生活習慣,「消化不良」已成為常見的文明病之一。消化不良往往伴隨腹脹、脹氣、打嗝、便祕、腹瀉等惱人的情況,若腸胃道症狀持續出現,應審慎考慮改善生活習慣。美國心臟病學會院士Yasmine S. Ali表示,以下9種生活方式的改變,有助於促進消化系統健康,緩解與消化不良相關的症狀,並改善個人的整體健康狀況:多吃高纖食物、多加運動、減輕壓力、少吃讓胃部不適的食物、細嚼慢嚥、多喝水、全麥食物代替精緻澱粉、攝取綠葉蔬菜、攝取瘦肉蛋白。
多喝水未必一定對健康有益?腎臟科醫師王介立在社群發文提醒,許多病人被告知應盡量多喝水,但有可能忽略了「低血鈉」的危險性。由於低血鈉症狀不具特異性,與其他疾病表現難分,病人很可能被誤診為感冒,甚至增加病人的整體死亡率。
兒童施打疫苗究竟安不安全?是否有副作用過於劇烈的隱憂?種種問題困擾著嚴峻疫情下的家長們。事實上,除了減少外出、避免公共場所與社交、做好勤洗手與保持社交距離等措施外,家長更要注意疫情下孩子的飲食與生活習慣,或許對於降低孩子施打疫苗後的不適感、增強免疫能力有所幫助。
近來幾週,台灣新冠肺炎的確診人數不斷上升,也有許多人在家隔離或是自主防疫。確診的人,有的是無症狀,而更多的人是有一些類似上呼吸道感染的情況,像是嚴重的喉嚨乾痛、咳嗽並有許多痰液分泌物、發燒疲倦和鼻塞流鼻水的患者也都不在少數。當然如果有下呼吸道症狀的患者,呼吸急促、胸悶或是進一步更不舒服的患者,則需要醫院方面的介入。
覺得上班或學習時經常忘東忘西、注意力不集中?若年紀輕輕卻自覺大腦「提早老化」,可能與平時生活習慣不佳、缺乏大腦鍛鍊有關。除了選擇更健康的飲食、充足睡眠與運動,以下6種措施皆可能對腦部健康產生益處,有助於進一步提升個人的工作表現與學習能力。
平時水喝太少要注意!現代人工作普遍忙碌,容易忽略飲水的重要性。《歐洲心臟病協會》刊載的研究更證實,平時喝水太少恐增加血清中的鈉離子濃度,使心臟衰竭風險倍增39%。為改善上班族普遍飲水不足的現況,衛福部國健署提出「4大正確飲水方式」,鼓勵民眾多喝開水以維持身體健康。
女性相較於男性,更容易形成虛胖的「泡芙人」身材,與先天體質、後天飲食習慣有關?簡鈺樺營養師接受《潮健康》專訪說明,一般女性基礎代謝率會因為天生肌肉量相對較少,脂肪量比較高而導致比男性差,錯誤的飲食習慣更可能使體脂率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