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期大腸直腸癌別放棄治療! 醫揭雙療法「標靶+化療」好處:有望將癌細胞「完全清除」
大腸直腸癌長居「十大癌症」排行榜數載,近年國人飲食西化、手搖飲料盛行,習慣大魚大肉、高糖高油飲食;等到出現症狀時恐怕已進展至晚期。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志榕醫師受訪呼籲,癌友應善用基因檢測,並積極遵從醫囑定期用藥,改善自身的存活效益。
大腸直腸癌長居「十大癌症」排行榜數載,近年國人飲食西化、手搖飲料盛行,習慣大魚大肉、高糖高油飲食;等到出現症狀時恐怕已進展至晚期。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志榕醫師受訪呼籲,癌友應善用基因檢測,並積極遵從醫囑定期用藥,改善自身的存活效益。
「飲酒臉紅」其實是「酒精不耐症」飲酒後的典型表現,還會伴隨頭痛、心悸、嘔吐、宿醉等不適症狀。在飲用酒精飲料後,須經由人體內的「乙醛去氫酶(ALDH2)」代謝酒精及乙醛;而酒精不耐症是遺傳性ALDH2基因缺損,導致體內缺乏乙醛去氫酶進行正常代謝。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109年大腸癌新診斷個案有1萬6,829人,連續15年蟬聯癌症發生人數之首,其中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1.5倍,據統計,國人平均約31分14秒就有一人罹患大腸癌;每年更有6,000多位患者死於大腸癌,影響國人健康甚鉅。
新冠肺炎席捲全球3年,不少民眾減少出入醫院頻率,即便身體發生異常,也不願意檢查原因,不自覺讓疾病逐漸惡化。事實上,以長居全台十大癌症的「大腸直腸癌」而言,即使確診晚期癌症,以手術治療皆能有很高的治癒率;使用化療與多線標靶藥物「接力治療」,整體存活期也可達約3年以上。
「我想不會有多少醫學院學生,從讀書時就立志成為一個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醫院裡最臭的兩種刀都是我們在開的,基本上就是修水管跟通水肥的概念!」談起成為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的歷程,盧延榕醫師不改爽朗幽默。臺大畢業卻選擇到榮總擔任住院醫師,在醫學界圈子畢竟相對稀少。他笑説自己有點叛逆,心中自始不改想走外科的初衷,要以雙手直接為病人解決問題。而大腸直腸外科的手術和檢查,正是他一展才華,造福病人的舞台。
大腸直腸癌在男、女性的發生比例相對接近,但是造成大腸癌的原因,是否男女有所不同?塔夫茲大學(Tufts University)與哈佛大學團隊最近在《BMJ》期刊上發表了一篇前瞻性研究 ,發現平常吃最多「超加工食品」的男性,大腸直腸癌風險高出29%。他們最常吃的加工食物包括香腸、培根、火腿等即食產品。另外,含糖飲料、調味牛奶、果汁飲料也與大腸直腸癌風險有正相關。
余天之女余苑綺日前傳出罹患大腸直腸癌去世,消息一出引發各界不捨。光田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佘冠旻醫師接受專訪指出,大腸癌遺傳比例約占整體致病原因2成左右,大抵上仍與飲食或不良生活習慣有關。不過,若家族成員有相關突變基因,確實可能造成腸癌發生時間提前。
余天之女余苑綺因腸癌復發逝世,享年39歲,引發國人關注腸癌年輕化及癌症篩檢議題。臺大醫院綜合診療部主任、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內科臨床教授邱瀚模醫師接受潮健康專訪表示,大腸直腸癌雖有年輕化現象,但40歲以下「極年輕」發生大腸癌,常有強烈家族性風險,其疾病發生機制也與50歲以上常見的「散發性」大腸癌並不相同。
余天之女余苑綺於昨日(21日)不敵直腸癌逝世。事實上,大腸直腸癌長年為「十大癌症」排名之首,每年有超過1萬人以上罹癌、過半數者因罹癌死亡。衛福部國健署指出,大腸癌早期無特定症狀,最可靠辦法仍是透過「大腸癌篩檢」揪出及早癌細胞並加以治療。大腸癌早期並無特定徵兆可循,出現哪些症狀應就醫?根據國健署資料,臨床統計大腸癌患者較常發生的症狀為血便、大便有黏液、排便習慣改變;另外,若大便變細變小、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貧血、腹部觸摸到腫塊等等,可尋求專科醫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