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確診完就沒事! 研究曝:心臟衰竭機率增7成、最嚴重恐「全身血栓」
新冠肺炎不只侵害肺部、造成嚴重的呼吸道傷害,從病情中恢復後也得注意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近期《Nature Medicine》刊載研究指出,自新冠肺炎中痊癒的康復者,即使是輕症也可能面臨更高的心血管風險,如血栓、心臟發炎等,學界稱其為「新冠心臟病」(Covid Heart)呼籲民眾務必留意相關症狀。
新冠肺炎不只侵害肺部、造成嚴重的呼吸道傷害,從病情中恢復後也得注意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近期《Nature Medicine》刊載研究指出,自新冠肺炎中痊癒的康復者,即使是輕症也可能面臨更高的心血管風險,如血栓、心臟發炎等,學界稱其為「新冠心臟病」(Covid Heart)呼籲民眾務必留意相關症狀。
台灣糖尿病人口逐年上升,目前盛行率約11%、人數逼近240萬。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蔡世澤醫師指出,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息息相關,糖尿病人發生冠心症與心衰竭的機會超過2倍,而國人新增洗腎人口有超過4成源自糖尿病,是新發生洗腎的最大主因。當糖尿病一旦進展為晚期腎病,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隨之增加。
無不良嗜好、家族相關病史,仍要注意「心肌梗塞」的風險!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心臟血管內科劉昱成醫師表示,疫情期間一患者於工作時突然昏厥並失去心跳,急診後CPR仍然意識不清。確診後認定為急性心肌梗塞,原本心血管就已慢性阻塞約90%、完全阻塞後更造成大片心肌梗塞缺氧,幸經緊急裝置血管支架後順利清醒。
男、女發生心肌梗塞原因大不同?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介入性心血管科張嘉修醫師受訪指出,男女性的心肌梗塞風險因子確實有所差異。以統計而言,性別本身就是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發生心肌梗塞。女性則勿因症狀不典型,而輕忽心血管疾病警訊。
半夜尿意頻繁打斷睡眠,當心身體有潛在健康問題?國泰綜合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蔡樹衛受訪表示,夜間多尿症與各種原因有關。部份患者是夜間尿液製造變多,其原因可能是荷爾蒙失調(抗利尿激素下降)或男性荷爾蒙下降(導致抗利尿激素下降),另外白天水份喝太多積留在下半身,夜間水份迴流到心臟、腎臟後引起尿量增加。
女性於更年期出現的荷爾蒙變化,不僅導致副甲狀腺素功能降低、骨質流失迅速易有腰痠背痛或骨折問題,還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機率增加?歐洲心臟病學會(ESC)近期刊載的研究指出,絕經婦女的荷爾蒙變化,恐怕與心血管健康的直接下降有關,呼籲女性切莫輕忽相關風險。
控制「三高」是掌控健康的關鍵,除了藥物以外,不少民眾欲透過運動降低膽固醇,但成效往往相當有限。聯安診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施奕仲醫師解釋,降低膽固醇主要與飲食關聯性較大,單靠運動效果有限。建議民眾飲食避開「動物性飽和脂肪酸」,也就是富含脂肪的「紅肉」,避免肝臟合成過量的膽固醇。
急性心肌梗塞奪命快!有研究統計發現,約6成以上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到醫院接受治療前就宣告不治,死亡率極高。常見的風險因子為三高問題、抽菸、肥胖,與天氣變化劇烈亦有關聯。《JAMA Cardiology》刊載研究指出,7項關於急性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與急性心肌梗塞的相關性高達83%-85%左右,對於及早發現與治療而言,或許將有所助益。
外表看起來纖瘦有致,體脂肪卻過高的「泡芙人」族群,大腦功能將比常人更容易受損?不少研究證實,全身性肥胖將影響心血管功能,造成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慢性發炎的機率提高,而高體脂正是肥胖的危險因子之一。近期刊載於《JAMA Network》的研究,透過分析受試者的大腦橫斷面後發現,體脂過高者的腦損傷機率上升,且認知功能、記憶力皆呈現顯著下降趨勢。
隨著現代人飲食西化、工作壓力大、缺乏運動,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在青壯年間的盛行率愈來愈高。若再加上不良嗜好如抽菸、酗酒,更可能導致「心臟衰竭」的風險增加。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簡韶甫醫師表示,診間曾有一名患者剛從職場退休,年輕時為了工作三餐外食、缺乏運動,幾年前健康檢查發現警訊:血壓、血糖及膽固醇都偏高,但無不適感就沒有持續追蹤病況。患者退休後稍微活動就氣喘吁吁,原以為只是身體機能退化,經醫師診斷後卻發現是心臟衰竭,需要長期追蹤治療。
心臟衰竭以往被認為與年紀漸長、三高、抽菸、生活壓力過大等因素有關,而年輕族群若時常加班、應酬,作息不正常,同樣可能有較高的三高風險。如今,刊載於《美國心臟病學會期刊》(JACC)的研究指出,此前患有「不孕症」的婦女,往後罹患心臟衰竭的風險可能較常人更高。
改變生活習慣對防止嚴重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中風的復發,效果可能不遜於藥物?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研究團隊在2022歐洲心臟病學會年會上發布一項大型前瞻性數據分析,研究顯示,已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族群,只要能夠確實「戒菸」,就能獲得與服用其他三種藥物相同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