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口「悶、痛、喘」竟是心絞痛徵兆? 醫籲千萬別劇烈運動:恐丟掉小命
一旦感覺胸悶、胸痛,甚至伴隨肩膀、頸部等處壓迫感,是否該懷疑是心絞痛?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林柏霖表示,心絞痛是一種「症狀」而非疾病,肇因於心臟收縮頻率增加,導致心肌局部性缺血,進而誘發胸悶、胸痛。建議民眾謹記「悶、痛、喘」口訣,出現任何症狀皆應及時就醫。
一旦感覺胸悶、胸痛,甚至伴隨肩膀、頸部等處壓迫感,是否該懷疑是心絞痛?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林柏霖表示,心絞痛是一種「症狀」而非疾病,肇因於心臟收縮頻率增加,導致心肌局部性缺血,進而誘發胸悶、胸痛。建議民眾謹記「悶、痛、喘」口訣,出現任何症狀皆應及時就醫。
不少學者支持「魚油」對心血管健康的好處,然而對於未曾有過心血管疾病的健康一般人而言,額外補充魚油的必要性或許不大。《英國醫學期刊》(BMJ)最新刊載研究稱,攝取魚油對於特定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確實看到一定程度的保護效益,但對於無心血管病史者而言,反而可能增加心血管風險。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人口主要死因,統計指出,約有1/5成年人的死亡與不良飲食習慣及生活型態引起的心血管事件有關。然而,比起不採取任何飲食調整,各種流行的計畫性、結構性的飲食方式,是否真的能幫助降低心血管疾病與中風風險?
攝取高比例油脂為主的「生酮飲食」,因被宣稱具有減重、降低胰島素阻抗等效果,陸續在全球各地引領一陣風潮,也是許多人嘗試的「減肥飲食法」之一,然而,生酮飲食也被認為可能升高血中膽固醇,不利於心臟健康。
近期氣溫乍暖還寒,溫度變化劇烈更易引發急性心肌梗塞。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晨祐受訪指出,一名40歲左右的北漂族年輕主管,夜間應酬後忽然感覺胸悶、胸痛,緊急送醫竟發現三條冠狀動脈血管嚴重堵塞,血管狀況如60多歲老年人,手術放置三支支架後才順利康復出院。
寒流進逼溫度破底,真的會出現「冷死人」的狀況!最新一篇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循環》的研究 指出,極端氣候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該篇研究指出,每100名心血管疾病就有1例死於缺血性心臟病、中風、心臟衰竭、心律不整等疾病,而在極端溫度(最冷/最熱)的日子更易增加心血管事件的超額死亡。
你覺得性格會不會影響健康?比如壽命的長短、罹患心臟病的機率?如果有影響的話,又是為什麼?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看,樂觀的人似乎真的比較健康:一、2019年時,一項包含22萬人的系統性回顧及統合分析指出,心態較樂觀的人,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降低35%,死亡率降低14%。二、2022年7月,另一項統合分析顯示更樂觀的人不只死亡率較低,相較於悲觀者,樂觀者的心血管風險下降近四成。三、美國心臟協會2021年提出建議,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時,要納入病人的心理健康狀態。
身為社會群體中的一份子,當沒有親友陪伴在側,難免會產生「孤獨感」。偶爾當一回「邊緣人」或許能得到片刻自在,但有不少研究證明,長期的孤獨感可能造成對身心不利的後果,包括步入老年後的癡呆症風險增加、認知功能下降;以及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近日各地空污紛紛呈現「紫爆」警報等級,人體每分每秒都在呼吸,空氣污染對身體健康的影響,恐怕比肉眼所見到更為全面且深遠。《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空污濃度及成份大多隨著時間與地點而改變,且受天氣影響程度大,空氣中帶有的污染物質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污染物、以及半揮發性質的苯類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