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路霸凌、性暴力、憂鬱促絕望! 研究:青少年三分之一曾想自殺
個人、家庭、同儕都是潛在壓力源,導致年輕族群的自殺問題比想像中嚴重?一份華盛頓大學與紐約大學共同發佈的研究指出,針對全美約7,500名高中生的調查發現,1/3以上的青少年曾經企圖自殺。其中,經歷網路霸凌、悲傷與絕望感、遭受性暴力、抽菸及藥物濫用的青少年更可能出現自殺念頭。
個人、家庭、同儕都是潛在壓力源,導致年輕族群的自殺問題比想像中嚴重?一份華盛頓大學與紐約大學共同發佈的研究指出,針對全美約7,500名高中生的調查發現,1/3以上的青少年曾經企圖自殺。其中,經歷網路霸凌、悲傷與絕望感、遭受性暴力、抽菸及藥物濫用的青少年更可能出現自殺念頭。
確診後老是喘不過氣,不少民眾擔心是肺功能下降或長新冠後遺症。然而,一旦「咳、痰、喘」症狀連續出現三周以上,且本身具有長期抽菸史,更要注意是「肺阻塞」(COPD)正在惡化的警訊!肺阻塞不只是全球第三大死因,更長年高居台灣十大死因,當「咳、痰、喘」持續達三周以上,應儘快前往胸腔內科就醫,高危險族群更建議每年定期接受肺功能檢查。
三餐規律、飲食清淡卻仍罹患胃潰瘍,是喝太多「碳酸飲料」惹的禍?基隆長庚醫院肝病防治中心主任錢政弘醫師於社群貼文分享,近日有一中年男子因左上腹悶痛求診,發現最近糞便顏色較為深黑,做胃鏡檢查後發現胃裡有大大小小共5處潰瘍和糜爛,甚至有出血痕跡。
過去30年,癌症治療的進步提高了癌症患者的存活率,並使更多的人在接受治療後多年不再復發。但癌症治療有時會導致心血管循環系統出現問題,稱為「心臟毒性」。自癌症康復後的患者,可能要面對因為化療誘導的心臟毒性所引起的心臟損傷,其症狀可能降低生活品質,並增加心臟相關的死亡風險。
《The Lancet》最新研究指出,2019年高達45%的癌症死亡人口與可預防的風險有關,並點名「肥胖」是後天引起致癌的重要因素。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腫瘤治療科主任季匡華醫師接受《潮健康》採訪表示,統計顯示肥胖與各種癌症如乳癌、子宮內膜癌、胰臟癌、大腸癌高度相關,顯示肥胖族群的確比較可能發生癌症。
余天之女余苑綺於昨日(21日)不敵直腸癌逝世。事實上,大腸直腸癌長年為「十大癌症」排名之首,每年有超過1萬人以上罹癌、過半數者因罹癌死亡。衛福部國健署指出,大腸癌早期無特定症狀,最可靠辦法仍是透過「大腸癌篩檢」揪出及早癌細胞並加以治療。大腸癌早期並無特定徵兆可循,出現哪些症狀應就醫?根據國健署資料,臨床統計大腸癌患者較常發生的症狀為血便、大便有黏液、排便習慣改變;另外,若大便變細變小、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貧血、腹部觸摸到腫塊等等,可尋求專科醫師檢查。
8月8日為一年一度的父親節,除了與家人團聚表達感謝外,關心爸爸的健康更為重要。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醫師建議,顧好爸爸的身體健康可從「心肺」、「肝膽腸胃」、「泌尿」、「功能醫學」4大面向檢視起。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於11日餐敘時突身體不適且當場倒地,倒地前自覺無法舉起左手、連談話都有困難,送醫後確定為腦中風。腦血管疾病均為國人10大死因的第2-4位,平均每年奪走1萬多條寶貴的性命,患者即使存活也可能遺留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障礙,不僅造成病患與照顧者沈重的負擔,也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根據2020年腎病年報,全台透析人數高達84,615人,為避免腎功能惡化至進入洗腎,早期慢性腎臟病的防治觀念更形重要。台灣腎臟醫學會黃尚志理事長指出,臺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約12%,而患者瞭解腎臟病的比例僅3.5%,即96%患者並不知道自身腎臟有問題,其中,三高族群佔比過半,如何增加國人對早期腎臟病認知率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