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練重訓好處不輸有氧? 日研究:每週1小時多降2成死亡率
規律運動能對身體健康帶來眾多好處。慢跑、快走步行、騎乘單車或游泳等有氧運動,多被認為能改善心血管疾病、慢性病與慢性發炎。相較之下,鍛練重訓、增加肌肉,是否也能降低死亡率、改善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風險?日本東北大學針對「肌肉強化運動」進行統合分析,根據成年人的每週肌肉鍛鍊時間試圖找出答案。
規律運動能對身體健康帶來眾多好處。慢跑、快走步行、騎乘單車或游泳等有氧運動,多被認為能改善心血管疾病、慢性病與慢性發炎。相較之下,鍛練重訓、增加肌肉,是否也能降低死亡率、改善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風險?日本東北大學針對「肌肉強化運動」進行統合分析,根據成年人的每週肌肉鍛鍊時間試圖找出答案。
明星藝人閃婚、離婚消息時有所聞,彼此離異後尋找「第二春」的現象也屢見不鮮。再婚究竟能不能得到幸福?對雙方的心理狀態將產生何種影響?回顧科學界的研究發現,「結婚」確實可以對個人健康帶來正面影響,而離婚通常會與健康狀況下降相連結。中國西安工程大學去年(2021)年曾針對235名離婚者進行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再婚者與離婚者相比,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更低、自我評量的健康狀況更良好。而再婚對於促進健康似乎有性別差異,再婚行為對男性的心理健康有明顯效益,而與女性心理健康較無顯著關聯。
「缺乏運動」可能與更高罹癌率有關?由美國癌症協會公共衛生碩士Adair Minihan 所領導的研究指出,有7種癌症的發生與缺乏運動呈現正相關。這是第一項針對缺乏運動鍛鍊對不同部位癌症影響的研究計畫。
每天補充維生素D對身體健康有幫助嗎?澳洲昆士蘭大學(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Rachel Neale教授的研究團隊在權威期刊《The Lancet》發表最新研究,在長達五年的對照試驗後發現,隨機分配中補充維生素D的老年受試者,心血管死亡率並沒有明顯下降,相反地,這群受試者的癌症死亡風險,甚至於略高於安慰劑組。
「肥胖」是造成第2型糖尿病的主因之一,因此控制腰圍、BMI等相關數值,是預防糖尿病發生的關鍵指標。體重控制、適當運動也被認為是調控血糖的有效方法。不過,《JAMA Network Open》近期刊載的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如果減重後再次復胖,可能與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有關,「體重波動」幅度過大,將導致較高的心血管事件死亡率。
知名藝人、主持人巴戈傳出因罹患胰臟癌逝世享壽68歲。胰臟癌在國人十大癌死亡率中排名第七位,主要風險因子為吸菸、喝酒、肥胖及糖尿病。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院長羅鴻源醫師接受《潮健康》訪問表示,以死亡確診人數比而言,一年死亡率超過8成。胰臟癌5年存活率普遍約僅1%-5%,是預後甚不理想的癌症。
心血管疾病是現代社會中常見的流行病之一,加上國人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普遍不佳,而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運動」被視為預防或改善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途徑之一,早在1960年代的研究中,即有證據顯示運動與心臟健康有顯著關聯。
根據衛福部最新公佈數據,108年大腸癌新增個案數為17,302人,是十大癌症中第一位,標準化發生率較前一年略上升1.1。單以大腸癌發生率來看,近年來呈現上下起伏,一方面環境中的危險因子雖仍存在,另一方面,國家推動篩檢,也有助找出更多無症狀的早期大腸癌。早期大腸癌患者最多數的症狀其實是「無症狀」,通常病情進展到2-3期之後才會有明顯症狀。與大腸癌最直接有關的「警示症狀」為消化道出血(大便有血)、貧血、明顯體重下降等。其他臨床症狀例如腹瀉、排便習慣改變,也有可能是生活壓力等造成。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最新刊登的報告,反轉了Omicron傳播力強而毒性弱的看法。哈佛大學醫學院與美國麻州總醫院的共同研究指出,與Delta變體相比,Omicron病毒在南非地區的傳播速度確實有所下降,重症與死亡人口也比先前的疫情大流行時來得更少。但是,這並非因為Omicron的感染力比起Delta較衰弱。相反地,先前大規模的Delta病毒感染,導致南非人口普遍具有一定免疫力,得以抵擋Omicron病毒的大舉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