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當「肝苦人」! 百人健檢逾6成患「脂肪肝」 醫籲遵守「四不一多」原則
現代人的肝病問題日益嚴重,「肝苦人」的辛酸沒人知,就怕自己不知!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胃腸肝膽科李政祺醫師表示,在一次195位民眾腹部超音波檢查中,發現肝臟有異常者竟高達77.9%,其中91位有脂肪肝現象。李政祺提醒,若脂肪肝轉為「脂肪肝炎」,未及時治療恐會演變成「肝硬化」,最終甚至有罹患「肝癌」的風險。
現代人的肝病問題日益嚴重,「肝苦人」的辛酸沒人知,就怕自己不知!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胃腸肝膽科李政祺醫師表示,在一次195位民眾腹部超音波檢查中,發現肝臟有異常者竟高達77.9%,其中91位有脂肪肝現象。李政祺提醒,若脂肪肝轉為「脂肪肝炎」,未及時治療恐會演變成「肝硬化」,最終甚至有罹患「肝癌」的風險。
癌症時鐘持續快轉,根據衛福部110年十大死因統計顯示,癌症已蟬聯十大死因之首逾40年,光去年就奪走5萬多人性命。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醫師洪逸平說明:「以往化學療法、放射線療法是直接毒殺癌腫瘤,但經常連同好的細胞也一併破壞,副作用較明顯也容易影響患者治療意願,尤其高齡病友更是如此。」
過去30年,癌症治療的進步提高了癌症患者的存活率,並使更多的人在接受治療後多年不再復發。但癌症治療有時會導致心血管循環系統出現問題,稱為「心臟毒性」。自癌症康復後的患者,可能要面對因為化療誘導的心臟毒性所引起的心臟損傷,其症狀可能降低生活品質,並增加心臟相關的死亡風險。
《The Lancet》最新研究指出,2019年高達45%的癌症死亡人口與可預防的風險有關,並點名「肥胖」是後天引起致癌的重要因素。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腫瘤治療科主任季匡華醫師接受《潮健康》採訪表示,統計顯示肥胖與各種癌症如乳癌、子宮內膜癌、胰臟癌、大腸癌高度相關,顯示肥胖族群的確比較可能發生癌症。
國際權威期刊《The Lancet》最新研究指出,2019年高達45%的癌症死亡人口與可預防的風險因子有關,包括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抽菸、飲酒、肥胖(BMI過高),這些因素造成全球一年癌症死亡接近460萬例。醫師提醒,蔬菜水果攝取不足、飲食西化,都可能是致癌的潛在因子。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接受《潮健康》採訪表示,科學統計明顯發現,多吃蔬菜水果的村莊、部落族群的癌症發生機率較小。要預防身體發生癌症,每日攝取「5份以上」的蔬菜水果是關鍵。
對所有家長而言,孩子但凡受點小傷、生了小病往往都會讓父母自責不已,更何況是「罹癌」這樣的噩耗出現。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林東燦董事長指出,所有兒童癌症之中以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PALL)佔比最高,發生率達25%、平均每4名癌童就有1人罹病。
一夕之間損失所有財富,可能與更高的死亡率有關?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 (JAMA) 上的一篇新論文表明,負面的財富衝擊可能將危及「生命本身」。在進行應用統計控制後,負財富衝擊組的死亡率比正財富衝擊組高出50%。在為期20年的研究結束時,負財富衝擊組有一半以上人口死亡,而正財富衝擊組則不到30%。遭受財富衝擊而死亡者的死亡率,與開始研究時資產「一無所有」的受試者相當。
大腸癌已位居「十大癌症」發生人數榜首數年。隨著近年國人飲食西化、手搖飲料盛行,習慣大魚大肉、高糖高油飲食,一不小心就可能深陷罹癌風險。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貼文表示,大腸癌為「台灣癌症之王」,其中根據各縣市位置不同,罹癌人數也亦有所差異。
余天之女余苑綺日前傳出罹患大腸直腸癌去世,消息一出引發各界不捨。光田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佘冠旻醫師接受專訪指出,大腸癌遺傳比例約占整體致病原因2成左右,大抵上仍與飲食或不良生活習慣有關。不過,若家族成員有相關突變基因,確實可能造成腸癌發生時間提前。
夏日戲水或實施親水活動時,不僅要注意做好防曬、防溺措施,也要慎防細菌感染引發傷口發炎、甚至壞死。萬芳醫院感染科李文生醫師表示,日前有一釣客不慎被魚鉤刺傷,起初認為傷口小僅有優碘消毒;豈料3天後傷口惡化造成嚴重蜂窩性組織炎及局部組織壞死,經針劑抗生素治療加換藥才逐漸好轉。
余天之女余苑綺因腸癌復發逝世,享年39歲,引發國人關注腸癌年輕化及癌症篩檢議題。臺大醫院綜合診療部主任、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內科臨床教授邱瀚模醫師接受潮健康專訪表示,大腸直腸癌雖有年輕化現象,但40歲以下「極年輕」發生大腸癌,常有強烈家族性風險,其疾病發生機制也與50歲以上常見的「散發性」大腸癌並不相同。
余天之女余苑綺於昨日(21日)不敵直腸癌逝世。事實上,大腸直腸癌長年為「十大癌症」排名之首,每年有超過1萬人以上罹癌、過半數者因罹癌死亡。衛福部國健署指出,大腸癌早期無特定症狀,最可靠辦法仍是透過「大腸癌篩檢」揪出及早癌細胞並加以治療。大腸癌早期並無特定徵兆可循,出現哪些症狀應就醫?根據國健署資料,臨床統計大腸癌患者較常發生的症狀為血便、大便有黏液、排便習慣改變;另外,若大便變細變小、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貧血、腹部觸摸到腫塊等等,可尋求專科醫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