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後遺症好不了怎麼辦? 《刺絡針》:攝取「益生菌」半年 症狀有望緩解6成以上
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對全球影響逐漸式微,但各地仍有不少確診者受到後遺症「長新冠」(Long Covid)所苦。為此,權威期刊《刺絡針傳染病》(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刊載研究指出,新冠確診者長期服用益生菌,或許有助於更快從長新冠症狀中恢復。
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對全球影響逐漸式微,但各地仍有不少確診者受到後遺症「長新冠」(Long Covid)所苦。為此,權威期刊《刺絡針傳染病》(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刊載研究指出,新冠確診者長期服用益生菌,或許有助於更快從長新冠症狀中恢復。
「腦霧」(Brain fog)在臨床上並非指稱特定疾病,而是形容大腦運作受到疾病、感染或各種生理因素影響,出現思考速度變慢、大腦反應減緩等情況。近年研究指出,隨著年齡增長,腦霧也可能是女性更年期相關症狀,且與更年期後雌激素分泌減少有關。
隨口罩解封、輕症免隔離政策陸續實行,如何與病毒持續共存、成為今年度的重要課題。台灣感染症醫學會針對我國確診民眾進行生活品質影響調查,高達6成確診者表示染疫後,睡眠、情緒、記憶力、專注度等皆受到影響,甚至以體力影響最有感。
確診後滿心期待與另一半相聚,想要享受「魚水之歡」的當下,卻發現自己突然「不想要」。這真的有可能發生嗎?權威期刊《Nature》子刊物《Nature Medicine》指稱,除了疲倦、腦霧、失眠、嗅味覺改變等常見後遺症外,「長新冠」也可能導致性慾低落、性功能障礙等問題。
不少上班族或學生深怕早班或早課遲到,會透過手機設定多個鬧鐘,避免睡過頭的情況。不過,鬧鐘響了2次、3次後才勉強起床,事實上根本只會「越睡越累」?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分享一則研究,指出平時太依賴鬧鐘才能起床,容易影響一整天的精神、導致疲累。
台灣於今年5月邁入新冠確診高峰後,陸續有不少民眾受到「長新冠」所苦而前往醫院求診。光田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楊鈞百醫師表示,診間曾有一女性病患,在5月底確診新冠肺炎後,雖然僅出現咳嗽、流鼻水等輕微症狀,但在解隔後,卻陸續出現情緒不穩、記憶力變差、嚴重失眠等問題。困擾該病患的不只記憶力問題,還有嚴重的「睡眠障礙」。該病患表示,以往自己的睡眠狀態十分良好,卻在染後每天飽受「失眠之苦」,使其精神變差、無法專注且脾氣暴躁。
新冠病毒不斷變異,國內確診人數持續攀升,今年本土病例已突破500萬人,隨著新一波BA.5病毒株進入大流行,預計至今年(2022)年底將再增加約300萬人確診。屆時國內確診人數將突破800萬人,等於每3人中就有1人曾確診。確診後持續發生症狀的「長新冠」後遺症,更是後疫情時代亟須照護的健康問題。
隨著台灣確診人數攀升,國人也陸續出現「長新冠」症狀,近期更傳出一女性病患於5月染疫後持續出現疲憊感、頭痛,嚴重影響思考及說話能力,甚至在騎車時因一時腦袋混亂而自撞卡車,差點釀成憾事,經診斷後確認為長新冠中常見的「腦霧」現象。台灣神經學學會胡朝榮理事長指出,長新冠症候群與「腦部」及「神經系統」息息相關,而腦部對於全身健康至關重要。呼籲民眾在疫情當下,更應重視腦部健康,以避免全身殘疾的後果發生。
不少民眾擔心「長新冠」後遺症,一旦確診後發生「腦霧」,頭暈、頭痛、健忘、疲倦怎麼辦?張語希營養師指出,良好飲食有助改善腦霧症狀,可採取「麥得飲食」(Mind Diet)七大原則:少吃紅肉、適量紅酒、多吃深綠色蔬菜、(含白藜蘆醇)、堅果、莓果(植化素與抗氧化劑)、深海魚、橄欖油等健康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