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只血清素太低! 醫曝鬱症治療關鍵:多運動 + 定期服用藥效果更佳
近期有一研究稱,憂鬱症的發生與腦內「血清素濃度」無直接關聯,推翻過往學界對憂鬱症的普遍認知。萬芳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沈武典醫師受訪指出,過往針對憂鬱症的分析與教科書,皆指向憂鬱症確實與腦部血清素濃度不足有關,研究結果不可一概而論,治療方面更該「多管齊下」,患者預後恢復也能更佳。
近期有一研究稱,憂鬱症的發生與腦內「血清素濃度」無直接關聯,推翻過往學界對憂鬱症的普遍認知。萬芳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沈武典醫師受訪指出,過往針對憂鬱症的分析與教科書,皆指向憂鬱症確實與腦部血清素濃度不足有關,研究結果不可一概而論,治療方面更該「多管齊下」,患者預後恢復也能更佳。
現代人工作壓力繁重、需要加班熬夜休息時間少,心情差在所難免。不少民眾透過「大吃大喝」減壓,但暴飲暴食不僅容易吃下多餘的脂肪,甚至會引起「壓力肥」、讓體重在短時間內飆升。程涵宇營養師於社群貼文指出,壓力肥的出現與大腦內「血清素」無法發揮作用有關。若想維持整天好心情與穩定食慾,不妨於日常飲食中加入以下10種食物:雞蛋、牛奶、起司、鳳梨、香蕉、豆腐、黃豆、鮭魚、堅果種子、火雞肉。
長期以來,學界普遍認為大腦內「血清素」(Serotonin)的失衡與缺乏,可能是發生心理疾病的主因之一,如憂鬱症。不過,截至目前為止,卻沒有研究能證實該論點是否成立。7月甫發表於權威期刊《Nature》旗下子出版品《Molecular Psychiatry》的研究更聲稱,憂鬱症與血清素濃度「毫無關聯」,推翻大眾對憂鬱症的普遍認知。
大腦的主要組成元素是神經元。其餘則由神經膠質細胞(星狀細胞、寡樹突細胞、微膠細胞、室管膜細胞、許旺式細胞等),或是負責供給養分並保護神經元的支持細胞所組成。我們的大腦中約有 300 億個神經元,並有約 2 倍多的神經膠質細胞。
多吃B群幫助提升免疫力?簡鈺樺營養師受訪指出,維生素B群包含硫胺、核黃素、菸鹼素、泛酸、生物素、維生素B1、B6、維生素B12、葉酸,會參與巨量營養素的代謝,以及身體免疫系統、神經系統的代謝運作。比如白血球抗體產生氧化還原反應需要消耗B群。日常飲食可攝取足夠B群,有個別需求可常規補充。
現代人久坐、不運動成習慣,加上三餐老是外食,可能容易導致便秘、肥胖,腸胃環境可能也不甚理想。不少人透過補充保健食品中的「益生菌」照顧腸道;不過,不少天然食物亦含有大量益生菌。美國功能醫學與營養學專家Danny Ly指出,平時多吃以下6種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對於體內腸道環境而言,具有一定益處:酸菜、泡菜、味噌、鹹優格、康普茶、優格。
運動對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現代人多因生活型態及內外因素而缺乏運動時間,導致各項慢性病風險上升,身體機能也受影響。其實,運動要對身體產生益處,未必需要每天長時間鍛鍊,一份美國研究即指出,每天運動10分鐘就能達到降低死亡率的效果。
生活中的巧克力產品隨處可見,一般而言,加工過的巧克力含糖量往往偏高,攝取過量恐會導致肥胖。不過,不少研究表明,可可含量較高的「黑巧克力」,適度食用對健康可帶來一定程度的益處。簡鈺樺營養師指出,診間不少民眾有固定食用巧克力的習慣,然而若本身為BMI超標者、慢性病患者或代謝功能不彰者,食用過量的巧克力,將使多餘的熱量轉化為脂肪,對身體健康極為不利。
隨著國內疫情每日確診數破萬,需要「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者與日俱增。隔離期間難免容易產生孤獨感,若民眾自覺心理狀態變得不穩定,或本身患有心理疾病者,除了在隔離結束後尋求精神科醫師或心理諮商師釐清病況,居隔期間、居隔後亦可養成「5種習慣」,不須花費太多時間,即有助於改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