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血清素太低!  醫曝鬱症治療關鍵:多運動 + 定期服用藥效果更佳

不只血清素太低! 醫曝鬱症治療關鍵:多運動 + 定期服用藥效果更佳


潮健康/編輯部


近期有一研究稱,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的發生與腦內「血清素濃度」無直接關聯,推翻過往學界對憂鬱症的普遍認知。臺北醫學大學-萬芳醫學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沈武典醫師受訪指出,過往針對憂鬱症的分析與教科書,皆指向鬱症確實與腦部血清素濃度不足有關,研究結果不可一概而論,治療方面更該「多管齊下」:腦部血清素補足外,還要減少太多的去甲基腎上腺素,患者預後恢復也能更佳。


憂鬱症成因不只與血清素有關?  醫曝3大關鍵因子


憂鬱症成因不只與血清素有關?  醫曝3大關鍵因子

沈武典醫師表示,鬱症的成因相對複雜,以生理層面看來,大致仍認為與腦中血清素分泌過少有關。原因大致有三:第一是先天基因所致,腦中血清素缺乏家族史;第二,長期暴露於壓力或濫用藥物者;第三則為暴露於過量的輻射層中。另外,血清素以「色胺酸」(tryptophan)為原料,需透過服用抗憂鬱藥或運動增加濃度,因此上述族群需特別留意鬱症的發作風險。


「過往美國針對輕生者或精神病患,擷取腦脊髓液後發現其血清素確實較低。因此患者腦內的血清素濃度,不太可能比常人還高,該研究為薈萃分析,研究結果參考即可!」


沈武典醫師指出,褪黑激素不容易被人體所吸收,褪黑激素會被消化酵素破壞,腦外的褪黑激素和血清素不容易通過腦血管障壁,送入腦部。抗憂鬱藥物能在腦神經細胞內,透過製造血清素和抑制太多的去甲基腎上腺素,最後在神經細胞核內,產生BDNF(腦部重要的神經滋養因子) 。


另外,鬱症患者由於 BDNF 不足,腦部海馬迴神經細胞會處於凋零狀態:神經細胞要接受外來化學信息的樹突,不會茂盛,神經細胞要送出化學信息的軸,不會粗壯;由影像學放射檢查,可以看到腦神經細胞容積變小。先天由於調整血清素和去甲基腎上腺素的基因缺陷,導致血清素和去甲基腎上腺素傳遞不良,造成BDNF缺乏,進而產生鬱症。人口中約有25%的女性、12%的男性,一生內會有至少一次罹患憂鬱症,且容易再發。


SSRI藥物治療成效有限?  雙重作用抗憂鬱藥物2週就有抗鬱效果?


SSRI藥物治療成效有限?  雙重作用抗憂鬱藥物2週就有抗鬱效果?

該研究也表明,鬱症患者過去經常服用「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 , 如百憂解、克憂果)以幫助康復。沈武典醫師解釋,臨床上發現鬱症不只是腦中血清素低落、而且腦中去甲基腎上腺素過高。


而SSRI藥物僅涉及「血清素分泌」,以當今的鬱症治療而言成效確實有限。目前針對鬱症患者多以血清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 (SNRI , 如千憂解、速悅) 或其他雙重作用的抗憂鬱劑(即樂活憂、彌鬱停)為主,能同時達到促進增加腦中分泌血清素、抑制腦中去甲基腎上腺素的效果。通常臨床實證僅1-2週內,憂鬱症狀就會有顯著的改善,6週後憂鬱症狀有機會獲得顯著緩解。


此外,極少數的鬱症病人與腦中多巴胺傳遞異常有關。另外,目前較新的藥物更有「NMDA接受器拮抗劑」。


沈武典醫師強調,以目前雙重作用抗憂鬱劑 (SNRI  或 樂活憂) 治療而言,會提高憂鬱症狀緩解的成功率。病患若遵從醫囑並精準用藥,會有較高機率可以預後良好;患者常見的睡眠問題、情緒失調也能有效緩解,早日恢復喪失的職能,及改善惡化的人際關係。「鬱症就和心臟病、高血壓一樣,是一種疾病,只要用對藥物並定時服藥,預後其實很好!是一種很好治的疾病。」


憂鬱症患者如何緩解症狀?  醫呼籲5件事要做到


憂鬱症患者如何緩解症狀?  醫呼籲5件事要做到

除了積極用藥,鬱症患者可以採取哪些措施降低症狀?沈武典醫師表示,前述所提的BDNF神經滋養因子,亦可透過有氧、肌肉訓練等運動方式增強,可改善一部分的症狀。臨床經驗也發現,平時有運動習慣者,相較於不運動者而言,罹患憂鬱症的機率較低。「憂鬱症患者持續運動並搭配用藥,恢復效果更佳!」


另外,鬱症患者也需注意睡眠充足,視個人狀況需睡足7-9小時左右;正在進行相關治療者,應避免任何飲酒,咖啡、茶等咖啡因飲品,早上可以適度飲用,但中午後則應避免,以免影響睡眠。有相關家族史者建議多做規則運動。


不過,鬱症仍有一定機率復發,沈武典醫師建議患者須積極服用抗憂鬱藥,切勿自行停藥以免治療效果不彰。而民眾若近期自覺近期有以下9種情況中5項以上,建議盡早就醫治療:

1. 感到悲傷或空虛。

2. 對事物明顯的失去興趣。

3. 體重驟降或驟升。

4. 突發性嗜睡或失眠。

5. 動作莫名變得激動或遲緩。

6. 容易疲倦或失去活力。

7. 無價值感或強烈罪惡感。

8. 注意力不集中或猶豫不決。

9. 經常出現輕生想法。

沈武典醫師強調,5項風險至少要有 第1項、第2項,才不會有「假陽性」的情況出現。「例如西方人文化中,較會注重情緒及感覺,打招呼會用How are you?;台灣人打招呼用 『喫飽嗎?』 。因此一定要由第1項最常見的鬱症症狀 (約90%),到第9項鬱症症狀 (只約50%),一項一項的詢問,才不會漏掉。」








延伸閱讀:
身邊有親友憂鬱症 如何提供協助與陪伴? 心理師籲從「3面向」著手
憂鬱是自殺重要導因! 國人20%可能有「憂鬱症狀」不自知? 教授:勿再諱疾忌醫污名精神醫療


【喜歡《潮健康》的報導嗎?點讚及時接收最新潮流健康知識】

coolhealtheditorpeter的大頭照
潮健康編輯部-昱彣

HI!我是潮健康的「潮編」昱彣。潮健康不只讓你/妳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更要你/妳從頭到尾潮到出水!透過淺顯易懂的文章、詼諧有趣的企劃,結合最新趨勢、時事議題,讓醫學知識也能夠跟上潮流,不再難懂!

留言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