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是自殺重要導因!  國人20%可能有「憂鬱症狀」不自知?  教授:勿再諱疾忌醫污名精神醫療

憂鬱是自殺重要導因! 國人20%可能有「憂鬱症狀」不自知? 教授:勿再諱疾忌醫污名精神醫療


潮健康/郭家和


憂鬱是自殺最重要因子!  面臨「多重壓力源」身心疲潰應適時求助

艾成、李玟等名人陸續傳出因憂鬱症離世,引起國人關注憂鬱症治療與照護議題。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臺灣大學護理學系教授吳佳儀在接受《潮健康》專訪時曾表示,憂鬱不只是最重要的自殺風險因子,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風險因子,沒有及時求醫及完整治療,不單影響正常生活能力,亦容易萌生絕望與自殺念頭。


「憂鬱、自殺都是多重危險因子的結果,但是,很多人不清楚自己或身邊親友的憂鬱嚴重度!」吳佳儀教授表示,成人在面臨婚姻困擾、親友驟逝、職場壓力、缺乏同儕支持等多重壓力源,更容易加重憂鬱症狀,卻因為沒有尋求適當管道的幫助,讓自己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另外,民眾普遍也對憂鬱症狀的「自我覺察」不足。吳佳儀教授指出,關照自己是否面臨憂鬱症狀的能力,向來缺乏家庭與學校教育,導致多數民眾「不是敏銳的覺察者」。研究中也發現,周遭親友對憂鬱族群的協助具有重要地位。近7成有憂鬱問題的青少年不是求醫而是尋求同學、朋友及老師協助。


推薦閱讀身體缺「鎂」恐糖尿病、憂鬱症上身, 醫點名外食族、易便秘都是高風險族群


國人憂鬱症確診比例低?「睡眠障礙」症狀高達20%


國人憂鬱症確診比例低?「睡眠障礙」症狀高達20%

「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呼籲,2030年憂鬱症將是增加社會負擔成本的第一名疾病,這件事,不會距離我們太遙遠。」


吳佳儀教授表示,美國自2010至2018年統計發現,憂鬱症人數增加至少4成。台灣雖然本土數據盛行率不高,重鬱症比例僅約3-5%左右,一般輕度憂鬱症狀比例則約10%。但這是因為民眾大多不願求醫,而使確診人數相對偏低。


吳佳儀教授指出,如果以憂鬱症九大症狀中最典型的「睡眠問題」而言,根據《台灣自殺防治學會》調查,國人平均有睡眠困擾的比例高達20%-25%,表示1/4至1/5的國人正飽受失眠之苦,且隨著症狀惡化又未尋求諮商醫療等協助,就可能持續增加憂鬱及自殺風險。


「台灣大部份人未適當求醫,以憂鬱症狀比例最高的『失眠』來推估,每年保守估計至少有15%左右,疫情期間更增加到20%以上!」


吳佳儀教授提醒,有症狀而未經診斷的潛在憂鬱族群不在少數,因此,憂鬱症狀比例是值得重視的指標,民眾也應該多加瞭解自己是否符合相關症狀包括:情緒低落、明顯對事物失去興趣、體重下降或上升、嗜睡或失眠、精神運動遲滯、容易疲倦或失去活力、無價值感或強烈罪惡感、注意力不集中或猶豫不決、經常想到死亡。


推薦閱讀:7族群失眠不能吃安眠藥! 醫師曝替代方案:從「這些事」改善也能助眠


憂鬱與內外科疾病都有關係?  毒品使用自殺關聯增10倍


憂鬱與內外科疾病都有關係?  毒品使用自殺關聯增10倍

憂鬱症值得重視的另一方面,是其具有高度的共病性。吳佳儀教授表示,憂鬱症被確認與身心疾病、物質濫用、藥癮毒癮及任何精神疾病都有顯著相關。尤其是毒品使用與自殺的關連性,較未使用毒品者之風險增加達10倍以上。


吳佳儀教授說明,雖然精神疾病與自殺風險有直接關連,但更值得注意的是,憂鬱與物質濫用及內外科疾病的共病影響,無論是慢性病高血壓,或是重大疾病癌症,都被發現與憂鬱症有關,影響遍及各年齡層。


這也是為何WHO強調「沒有心理健康,就不是真健康」,吳佳儀教授提醒,民眾應對精神疾病和憂鬱症狀有正確認識,而非採取一昧避諱、忽視、或畏懼的態度。許多慢性病患若能早期發現身體疾病對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不害怕、不逃避、不延遲精神醫療,很多民眾可以藉由專業精神醫療得到很大的幫助。



憂鬱症治療觀念要更新!  第一線非吃藥而是生活調整?

憂鬱症的治療觀念是否已與往昔不同?吳佳儀教授表示,英國最新的《NICE GUIDE》治療指引根據《BJM》期刊做出最新的內容修正,憂鬱症將不再以吃藥為第一線治療,而是經由醫師評估是否需要心理治療與非藥物療法,同時由精神心理衛生領域專業人員如心理師、護理師、社工師、物理/職能治療師等共同合作與介入,幫助病人順利遵照醫囑調整生活。


吳佳儀教授說明,憂鬱症需要就醫的必要時機,多以病人是否符合2項指標為基準,一是心理產生極大痛苦或困擾,一是憂鬱嚴重影響正常生活能力,如學生無法上課、上班族無法工作、家庭主婦無法發揮功能等情形,這時才會視嚴重度及生活影響程度,考慮是否介入藥物。不過,嚴重的憂鬱症族群必須及時用藥,調整大腦及生活的諸多失衡,並與醫師討論如何調整作息與心態,搭配許多藥物以外的心理治療或調適技巧,效果相對來說會更好。


吳佳儀教授指出,臨床上發現大約有三成憂鬱症的藥物治療無法達到完整復原,要恢復到所謂"復元"的健康起始狀態需仰賴個人、家庭、社會、乃至於公共政策或制度的協助,因此,憂鬱族群身邊親友如何給予對待及照顧仍非常重要。有時憂鬱症患者會有碎念、自言自語、反覆詢問等「症狀」,周遭親朋好友如果不理解這是發病症狀,就容易失去耐心,反而增加誤解與患者的心理壓力。憂鬱症復元需要大眾及專業人員協力一起共同關懷與療癒!


推薦閱讀:定期運動可改善心理健康? 專家揭5大好處:減緩憂鬱、培養自信心


憂鬱症親友要掌握「三原則」!  認識、同理、持續陪伴


憂鬱症親友要掌握「三原則」!  認識、同理、持續陪伴

如果身邊親友罹患憂鬱症,照顧者應扮演哪些角色與功能?吳佳儀教授表示,周遭親友應掌握三大原則,第一、正確認識憂鬱症狀;第二、同理病人憂鬱之苦,「多聽少說」;第三、持續陪伴關懷且適時連結醫療。一旦發現身邊親友情緒狀況有異,或是近期有在服用精神用藥,呼籲親友們盡力給予關懷與支持。


「目前,社會對於精神藥物,還是有太多負面印象與污名化,我們必須持續讓大眾正確認識精神醫療的進步及其重要角色!」


吳佳儀教授強調,只要配合醫師及心理衛生專業團隊跨領域專業人員的指導,很多憂鬱症患者都能順利治癒或者重獲新生活,憂鬱症防治協會也持續推廣「憂鬱可治癒,你我共關懷」的觀念,希望大眾知道憂鬱症是可以痊癒的。


展望未來,台灣社會大眾仍需強化對精神疾病-特別是憂鬱症這個複雜疾病的認識,以及對精神醫療的正確認知、精神科藥物的充份理解,期盼更多世代間正確知能的傳遞,才能邁向「心理健康」更健全的社會。







延伸閱讀:
身邊有親友憂鬱症 如何提供協助與陪伴? 心理師籲從「3面向」著手
親友想輕生怎麼辦? 心理師曝1招避免憾事:讓他們知道有「其他選擇」

【喜歡《潮健康》的報導嗎?點讚及時接收最新潮流健康知識】

coolhealtheditorpeter的大頭照
潮健康編輯部-昱彣

HI!我是潮健康的「潮編」昱彣。潮健康不只讓你/妳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更要你/妳從頭到尾潮到出水!透過淺顯易懂的文章、詼諧有趣的企劃,結合最新趨勢、時事議題,讓醫學知識也能夠跟上潮流,不再難懂!

留言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