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為只是小翻船! 他腳踝痛3個月竟「三級扭傷」,醫搖頭:1部位斷裂且癒合不良
一名體育老師因打球扭傷腳踝,疼痛持續3個月未改善,最終確診為前距腓韌帶斷裂且癒合不良。臺北市立萬芳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陳建樺醫師表示,腳踝扭傷分三級,三級扭傷為韌帶完全斷裂,可能影響關節穩定度,部分病患需接受手術治療。該患者透過微創韌帶修復手術,3個月內成功重返球場。陳建樺醫師提醒,運動時應穿合適的鞋並做好暖身,扭傷後避免推拿或過早運動,以免傷勢惡化,影響長期腳踝功能。
一名體育老師因打球扭傷腳踝,疼痛持續3個月未改善,最終確診為前距腓韌帶斷裂且癒合不良。臺北市立萬芳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陳建樺醫師表示,腳踝扭傷分三級,三級扭傷為韌帶完全斷裂,可能影響關節穩定度,部分病患需接受手術治療。該患者透過微創韌帶修復手術,3個月內成功重返球場。陳建樺醫師提醒,運動時應穿合適的鞋並做好暖身,扭傷後避免推拿或過早運動,以免傷勢惡化,影響長期腳踝功能。
寒流清晨運動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衛福部國健署吳昭軍署長提醒跑者,冬季運動應避免「清晨」和「傍晚」這兩個溫度最低的時段。國健署建議遵守「身體保暖、充足熱身、補充水分、調整時間」4大原則,並呼籲三高族群、心血管疾病患者提高警覺,運動時結伴同行以相互關照。此外,從寒冷戶外進入室內後應逐步回暖,避免因溫差過大引發血管擴張及相關健康風險。
運動後肌肉痠痛該如何緩解?衛福部食藥署提供幾個有效方法:冷敷可以減緩發炎,熱敷則能促進血液循環,按摩能幫助肌肉放鬆,簡單的伸展運動可減輕僵硬。運動後多喝水能促進代謝,補充營養與蛋白質有助於加速肌肉恢復,充分休息也是關鍵。此外,當肌肉痠痛嚴重時,可以使用非處方止痛藥如乙醯胺酚或非類固醇抗發炎藥。
奧運中受傷風險最高的10大項目包括BMX、拳擊、跆拳道、越野單車、手球、足球、角力、滑板、柔道和空手道。這些運動因高強度對抗或極限動作,容易導致嚴重傷害甚至危及生命。專家提醒,進行這些運動時需格外注意安全,並在感到不適時立即停止運動並尋求醫療協助。
近年運動風氣日漸提升,路跑、單車、重訓健身成為許多人的休閒嗜好,根據教育部體育署111年《運動現況調查》報告,宣稱自己平時有運動習慣的國人比例高達 81.8%,而足部是容易累積運動傷害的部位, 部分民眾在運動傷害後運動意願下降,反而變得不願意運動,陷入「越動越不健康」的迷思。 亞東紀念醫院骨科部吳凱文醫師提醒,任何族群、年齡的國人都應維持適度運動量,才可維持身體健康。更重要的是,民眾在運動前應做暖身,運動後應適當伸展,如果運動時伴隨足部疼痛,應及早接受如動態足壓檢測等專業評估,瞭解自己的足壓、步態與重心,或及早詢求專科醫師檢查診斷,減少運動傷害的風險。
缺乏運動、姿勢不良或長期維持固定姿勢,都可能是造成下背痛的原因?下背痛通常是指肋骨下緣到下臀區域的疼痛,包括肌肉緊繃、僵硬都可以稱為下背痛,與肌肉、肌腱等軟組織傷害有關。統計顯示下背痛1年內復發率高達73%,部份族群會演變成「慢性下背痛」。
前十字韌帶斷裂是所有愛好運動的人最怕的夢魘之一。但臨床上還是有很多人受傷後不自知,以為是膝蓋反覆扭傷,就醫後才發現是前十字韌帶斷裂造成膝蓋不穩定。前十字韌帶受傷常發生於不穩定狀態下的單腳落地,或是突然急停、改變衝刺方向時,腳並未跟隨身體轉動。造成韌帶被身體慣性給扭斷。
穿著「緊身衣」運動近年蔚為風潮,不僅成為時尚穿搭的必備項目,學界亦普遍認為緊身衣能減少運動時的肌肉顫動、並協助鍛鍊後的肌肉速度恢復、減少肌肉的痠痛與腫脹感。不過,近期刊載於《Springer Link》卻表明,在訓練期間或訓練後穿著運動緊身衣物,並不能促進肌肉恢復,且對提升訓練表現的效益「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