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健康/綜合報導
近期台灣57公斤級拳擊選手林郁婷,於巴黎奧運打敗土耳其好手挺進金牌戰,受到國人高度矚目。事實上「拳擊運動」一直被視為高風險性的競技之一,過去即有研究表明,約有20%的拳擊選手罹患慢性創傷性腦損傷(CTBI),每年更有多起拳擊手在競技期間、或競技後死亡的案例。
除了拳擊運動外,還有哪些競技可能讓運動員承受較高的受傷風險?根據2大運動期刊:《美國運動醫學期刊》(AJSM)與《英國運動醫學期刊》(BJSM)的統計報告顯示,以下10種奧運競技項目,容易使選手的受傷風險提升,民眾若有接觸以下運動者,更要注意自身安全、避免受傷:
BMX
極限單車(BMX)於2020東京奧運、2016里約奧運皆為受傷機率最高的運動,風險分別為28%與38%。由於BMX車體未配置懸吊設備,加上賽道地形多為砂石或堅實土壤,且布滿諸多障礙物、坡道與彎道,選手施展特技或衝刺、懸空時容易失去平衡,導致摔倒或受傷。
拳擊
拳擊選手於東京、里約奧運的受傷風險,分別約為27%、30%。拳擊運動中,選手之間的直接身體對抗,是造成高傷病率的主因;如前所述,拳擊選手容易有慢性腦損傷問題,以及嚴重程度不一的身體損傷。另外,每年更有多起職業拳擊手於競技當下、或競技後死亡的情事發生。
跆拳道
跆拳道選手於東京、里約奧運的受傷風險分別為14%、20%;於倫敦奧運更是所有項目中最高的39.1%。跆拳道的技術動作以快速、高力道的踢擊為主,尤其頭部和軀幹部位為主要攻擊目標;高強度對抗下容易導致選手出現瘀傷、扭傷、頭部創傷甚至骨折。
MTB
越野單車(MTB)選手於里約奧運時的受傷風險為25%、排行第三,於倫敦、東京奧運則分別約為21%、7%。MTB賽事的危險性並不亞於BMX,事實上選手於比賽時可能面臨大小擦傷、瘀傷與扭傷風險,且因賽道多設置於山地、石地,若不慎跌倒仍將引起嚴重的運動傷害。
手球
手球選手於倫敦奧運的受傷風險為21.8%、排行第四;於東京、里約奧運的受傷風險則分別為18%、16%。手球選手於手肘、手腕、肩膀等部位容易出現運動傷害,且因肢體接觸較多、需要大量跑動,也可能導致下肢(如腳踝、膝蓋)部位受傷。
足球
足球為倫敦奧運中第二容易受傷的運動(35.2%),僅次於跆拳道;里約奧運中足球選手的受傷率則為17%。足球常見造成的運動傷害包括半月板損傷、後十字韌帶斷裂與膝關節外側副韌帶損傷等;多與肌力不足、未適度暖身、關節伸展不佳和突發性撞擊造成膝蓋受損有關。
角力
角力選手於東京奧運的受傷風險為18%、排行第七;於倫敦奧運則為12%。角力運動依賴身體接觸,運動員在比賽中需要使用身體的各個部位進行推、拉、抱和摔等動作,容易導致關節、骨骼和肌肉受傷;另外,選手需施加力量限制對手的關節部位,嚴重者甚至可能引起脫臼、韌帶或肌腱撕裂傷。
滑板
滑板在2020東京奧運首次被列為競賽項目,卻也成為危險性與受傷風險極高的運動之一。滑板競技的受傷風險約為22%,排行第四;選手經常需進行各種高難度的技巧動作,如跳躍、翻轉、滑行和旋轉等,要求運動員在保持平衡的同時控制滑板,若動作失誤或失去平衡,很容易摔倒並造成受傷。
柔道
柔道運動於倫敦奧運期間,選手的受傷風險為12.3%、排行第九;東京、里約奧運則約為8%、12%。柔道為講究防守的運動,但仍容易出現扭傷、拉傷或挫傷等運動傷害,尤其肩膀的受傷風險更高達3成以上。
空手道
空手道於東京奧運首次被列為競賽項目,卻於巴黎奧運中取消,讓不少選手感嘆奧運「一生只能參加一次」。不過,空手道確實有其風險,東京奧運期間選手的受傷風險為19%,容易受傷的部位有頭頸部、鼠蹊部,以及關節部位等。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上述兩大期刊刊載資訊,奧運比賽項目中受傷風險最低(由低至高)的10項運動,分別為划艇/獨木舟、馬拉松游泳、划船、射箭、公路自由車、水上芭蕾、射擊、馬術、跳水與桌球。
研究作者提醒,運動員曾受過專業訓練,因此民眾在進行以上運動時,務必注意個人隨身安全,若感到身體不適務必暫停運動並休息。如運動傷害遲遲未癒,也應盡早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協助,避免影響日常生活。
資料來源:
Chronic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ssociated with Boxing
New sports, COVID- 19 and the heat: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in the Tokyo 2020 Summer Olympics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