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防癡呆症需做到這「7件事」? 研究:風險最多降低43%
個人是否於老年後罹患「癡呆症」,可能與過往的生活方式有關?此前學界指出,癡呆症或認知功能障礙等大腦疾病,可能的發生原因與腦血管病變有關。因此,近期《Neurology》研究試圖將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與癡呆症風險建立聯繫,發現若在步入老年前做到「7件事」,或許有助於預防癡呆症或腦部病變。
個人是否於老年後罹患「癡呆症」,可能與過往的生活方式有關?此前學界指出,癡呆症或認知功能障礙等大腦疾病,可能的發生原因與腦血管病變有關。因此,近期《Neurology》研究試圖將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與癡呆症風險建立聯繫,發現若在步入老年前做到「7件事」,或許有助於預防癡呆症或腦部病變。
女性平均壽命較男性為長,有相關研究指稱,可能原因為男性心血管疾病發病率與較高、以及雄性激素分泌較多有關。不過,女性較長壽也可能面臨較高的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神經病學教授Andrew E. Budson指出,阿茲海默症的重大風險因素為年齡,年紀愈大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也隨之提升。
憂鬱症並非只與心理健康有關,太年輕就發生「憂鬱症」,未來更可能罹患「失智症」?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在《阿茲海默症期刊》發表最新研究指出,透過新的統計方法發現,成年階段較早罹患憂鬱症,會增加老年時在10年內發生認知功能障礙的機率,使他們更有可能面臨失智症風險。加州大學研究團隊表示,憂鬱是老年失智症的前驅症狀,因此憂鬱症本身是否為影響失智症風險的獨立因素,值得更全面的研究。
下班後喝酒續攤或在家喝酒助眠解悶,是現代人常見的生活場景。不過,台灣人因為基因問題,被認證「地表最不適合喝酒」,不少人喝酒喝到頭痛欲裂、上吐下瀉,身上病痛一堆。近年「理性飲酒」的聲音逐漸抬頭,無論是政府單位或廣告標語上,都會宣揚理性飲酒的重要性,視情況小酌兩杯即可。不過,適量喝酒、理性飲酒,真能避免酒精對健康的傷害嗎?愛酒者恐怕要失望了。據英國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的研究,無論喝酒量多少,都可能會對大腦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
經常晚上想睡卻睡不著,或是睡到一半醒過來?睡不好的族群要注意了!睡眠品質低落可能導致血糖控制較差、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機會。美國最新研究則指出,糖尿病族群如果有睡眠障礙,比起沒有睡眠障礙者,死亡率有顯著飆升的現象。如果枕邊人總是提醒你會打呼,或夜裡反反覆覆睡不好,也許及早接受治療和調整生活習慣,會是非常值得的健康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