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吃、有運動照樣胖! 是「壓力肥」在作祟? 營養師:「5大營養素」要吃對
除了生活習慣不佳、缺乏運動,累積過多「壓力」也可能導致肥胖?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貼文表示,在營養門診的諮詢中,常遇到「就算努力少吃、開始運動,但減肥效果還是有限」的民眾;其實有時候並非吃太多、沒運動才導致變胖,壓力也可能讓體重不斷上升,該現象被稱為「壓力肥」。
除了生活習慣不佳、缺乏運動,累積過多「壓力」也可能導致肥胖?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貼文表示,在營養門診的諮詢中,常遇到「就算努力少吃、開始運動,但減肥效果還是有限」的民眾;其實有時候並非吃太多、沒運動才導致變胖,壓力也可能讓體重不斷上升,該現象被稱為「壓力肥」。
「甲狀腺亢進」為體內甲狀腺荷爾蒙過多,所導致的內分泌失調疾病之一。甲狀腺亢進的常見症狀表現可能為心跳變快、身體代謝變快、比較怕熱等,與一般的生理狀況容易搞混,進而使患者輕忽風險。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貼文指出,若甲狀腺亢進無妥善治療,可能進一步引發「甲狀腺風暴」(thyroidstorm),死亡率高達90%。
現代人面臨緊湊的生活步調和資訊爆炸的時代,當身體長期處於壓力之下,恐怕將影響到身心健康。而無形的壓力會用不同生理症狀來表現,像是頭痛、便秘、胸悶、憂鬱等,嚴重時甚至可能改變內分泌系統,影響可謂不容小覷。
喜歡「開燈睡覺」可能對身體有害?先前學界已經指出,夜間睡眠時暴露於過量的光源,將影響身體分泌「褪黑激素」,更容易導致女性肥胖 ,且對人體的代謝調節產生影響。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刊載的內容更指出,睡眠期間的光照將會損害體內的葡萄糖代謝功能,並導致更高的糖尿病發生率。
健康意識興起,愈來愈多人瞭解糖份並非身體代謝必須,更可能增加過多熱量導致肥胖。不過,糖份原就以「蔗糖」的形式天然存在於水果與蔬菜之中,能提供身體轉換為葡萄糖作為能來源。相較之下,「果糖」只由肝臟代謝,而且更容易轉換為脂肪的形態儲存在體內。
生活作息是否正常,往往是健康狀態的決定性因素。《歐洲心臟病學會》(ESC)刊載的研究顯示,較早的睡眠時間與較低的心臟病風險有顯著關聯。該研究利用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中的88,026位受試者資料,平均年齡為61歲左右、年齡區間為43-79歲,其中58%為女性。測試方式是用腕帶式感測器在7天內蒐集受試者睡眠開始與結束時間,並引領受試者完成健康與身體狀況評估調查。
環境因素對人體健康而言,往往藏有巨大的潛在影響,如同空氣污染已被公認與慢性病甚至癌症有關。在空污之外,歐洲將交通噪音列為影響健康的第二大風險因子。以往流行病學多將交通噪音與冠心症、肥胖、糖尿病連結,可能的生理機轉是噪音會引起一連串壓力反應,影響自律神經與內分泌系統,釋放壓力激素。夜間噪音甚至被認為會促使內皮細胞功能障礙、氧化壓力反應,導致免疫系統改變,增加體內炎症。
近年來西方大力倡議的「預防醫學」,逐漸受到各界重視。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醫師認為,在數千年前的東方社會,即有智者在倡議「心靈養生」的重要性,是西方預防醫學尚未觸及的一部分。洛桑加參醫師表示,比起「消滅」或「對抗」疾病,更需留意心境上的「轉化」,若不喜歡現在的身心靈狀態,「轉變心境」或許可以得到不同的結果。醫師認為,許多凡夫俗子一再重蹈覆轍、卻屢屢要求最好的結果;而智者則會記下每次的實驗結果,在一場場生活實驗中不斷轉化、改善自己的行為與心境。
寶特瓶產品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近期有網路流言傳出,飲用寶特瓶飲料會同時喝下大量塑膠微粒,食藥署甚至因此發文澄清。另外,長期購買飲用寶特瓶裝飲料,是否也會接觸到過量塑化劑,也是民眾常見的食安擔憂。中原大學生物科技學系招名威教授接受專訪表示,目前常見的塑膠製品大致上分為2種,分別為「PET」(聚乙烯對苯二甲酸脂,1號塑膠)與「PVC」(聚氯乙烯,3號塑膠)。PET常用於寶特瓶產品中,可耐熱範圍較廣,除非經過重複使用、腐蝕、過度加熱或處於高溫環境,否則並不會輕易釋放塑膠微粒。
洪東榮醫師表示,相關研究中食物中被檢驗出塑化劑,有80%來自於「塑膠手套」。兒童、青少年階段開始接觸大量塑化劑,的確可能影響到性荷爾蒙,造成內分泌失調。以女性來說,會使月事提早來臨、造成性早熟、第二性徵發育過度;男性則可能使生殖器官發育不全、罹患女乳症。市面上販售的微波食品,包裝上含有一層塑膠薄膜,經過微波爐加熱後容易變質。若有加熱食物需求,自行準備餐盒裝填會更為健康。
美國知名網紅Seattle Tech Bro 在直播中,被網友發現頸部腫脹應就醫檢查,經超音波等檢查後發現為惡性的甲狀腺結節,必須接受手術治療。亞東紀念醫院新陳代謝科李明蒼醫師接受《潮健康》專訪表示,一般人發生甲狀腺結節機率約5%,其中屬於癌症的結節約1-2%,雖然比例不高,但若有風險因子或太年輕就發生結節,都需要提高警覺。
新冠肺炎時至今日仍對全球造成不小的威脅,且前陣子因為印度Delta變種病毒的盛行,其更強的傳播力、致病率,使得各界是人心惶惶;在2021年8月3日,韓國甚至傳出有患者確診Delta病毒的加強版:「Delta Plus」,恐怕會讓全球防疫作業再次陷入挫敗。許多人此時就開始擔心,如果新冠肺炎透過附著於食物上,再吃進肚子裡面,會不會因此有染疫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