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期間只能整天在家耍廢?美研究:平時不運動 新冠肺炎死亡率增2倍!
在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趨緩的情況下,各大健身房、國民運動中心紛紛宣布「有條件」開放場館供民眾做使用,不過對許多人而言,運動已經夠累人了,又要全程配戴口罩,恐怕還沒踏上跑步機就已經氣喘吁吁;再加上健身房是開放空間,還會有確診的疑慮,倒不如把假日的時間拿來追劇或「耍廢」,在家吹冷氣倒也樂得輕鬆。不過,如果你因為單純想耍廢而拋棄了原有的運動習慣,恐怕不是明智之舉。
在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趨緩的情況下,各大健身房、國民運動中心紛紛宣布「有條件」開放場館供民眾做使用,不過對許多人而言,運動已經夠累人了,又要全程配戴口罩,恐怕還沒踏上跑步機就已經氣喘吁吁;再加上健身房是開放空間,還會有確診的疑慮,倒不如把假日的時間拿來追劇或「耍廢」,在家吹冷氣倒也樂得輕鬆。不過,如果你因為單純想耍廢而拋棄了原有的運動習慣,恐怕不是明智之舉。
在今年五月份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的情況下,無疑是讓每個年齡層都更加地焦慮,畢竟民眾先前在家進行居家防疫已有兩個多月之久,身心靈都處於疲乏狀態,更別提已經畢業、將要投入職場的大學新鮮人。「畢業即失業」的口號在台灣喊了多年,對新鮮人來說,今年嚴峻的疫情恐怕會使這句話一語成讖。更慘的是,美國就在去年做了研究,表示年輕人若有失業問題或經濟壓力,可能會導致身體肥胖問題、甚至使心理狀態不穩而引發憂鬱症!
自從國內實施防疫三級警戒之後,民眾對新冠病毒嚴陣以待,只要出門,除了口罩是必備,很多專家也建議,民眾可以自備酒精噴霧或乾洗手,碰到ATM、自動門開關或搭電梯時,隨時可以消毒清潔手部,避免接觸殘留在物品上的病毒。不過,很多人追求「愈多愈好」,網路也流傳關於酒精濃度甚至「喝酒殺病毒」的謠言,這些說法到底有沒有根據?如何正確使用酒精等防疫產品呢?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從五月份爆發以來,已累積新增超過一萬名本土案例。在五月份以前,原先國內疫苗到貨與施打意願不高,使得疫情爆發後一度陷入無疫苗可打的困境。雖說進入八月後,疫苗荒有逐漸抒緩的趨勢,疫苗接種率也慢慢提升,但也傳出數起已施打疫苗後仍確診的新聞。醫師提醒,由於疫苗施打需要一定時間後才會產生保護力,並非施打後立即對病毒免疫,強調打完疫苗後,仍應該保持社交距離,減少人群接觸,並作好與防疫衛生工作以盡可能避免感染。
現代人3C產品不離身,隨時隨地都在進行線上通訊。加上先前三級警戒期間,許多人在家工作,成為名符其實的「宅男宅女」,無法聚會見面之下,親友聯繫更需倚賴社交媒體或者視訊軟體。誠然,手機通訊工具和社交媒體,能滿足人類在疫情期間的聯繫、娛樂等等需求,但也可能與疫情傳播加劇有關?加拿大科學團隊的研究認為,使用社交媒體次數越高的國家,越可能增加新冠病毒的病毒傳播速度?
科學家利用流體力學的數學模式,確認在兩個粗糙表面將病菌顆粒去除所需的速度與時間。該篇研究指出,只靠液體流動無法沖刷包括新冠病毒在內的病菌顆粒,必須在水中摩擦雙手長達約20秒鐘才能去除病菌顆粒。這與先前專家指出,洗手時請唱2次「生日快樂歌」的時間約莫一致。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緩解,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將防疫警戒降至二級,但依法規定二級警戒仍需佩戴口罩外出,這也讓不少有慢跑習慣的民眾戴起口罩,以防在運動時有感染病毒的風險。不過,日前高雄傳出一名34歲男子,在夜晚戴著口罩跑步時突然昏厥並失去呼吸心跳,多虧醫護人員搶救才撿回一條命。不少人認為是男子運動過於劇烈、或本身可能有心血管疾病病史所導致,但事情真有這麼簡單嗎?重症醫師專家黃軒有不同的答案!
近期本土疫情逐漸獲得趨緩,因此疫情指揮中心也宣布,防疫警戒自三級警戒調降至二級警戒;雙北市也於8月3日宣布同步開放餐廳內用、許多企業也知會員工恢復公司辦公模式,顯見台灣已逐漸走出三級警戒陰霾,離正常生活又近一步。然而確診印度Delta變種株的患者人數於各國再次暴增,包括美國、中國與韓國等國家都傳出疫情爆發的情況,引起各界擔憂;前副總統陳建仁日前更在臉書發文表示,應盡快取得最大量的疫苗因應變種病毒威脅,可見國人在個人防疫作業上仍不能掉以輕心。
今年五月份,新冠肺炎疫情重重震撼了台灣。在全民齊心努力兩個半月後疫情逐步趨緩,由三級警戒降為二級警戒。不過,百業復甦的同時,有一群人的心理健康卻岌岌可危--他們是已康復的新冠肺炎患者。國外研究顯示罹患新冠肺炎且病況嚴重者,有32.2%會發展出創傷後壓力症(PTSD);14.9%會有憂鬱症狀;14.8%會有焦慮症狀。大家或許會感到疑惑,為什麼康復了之後反而會有這麼多心理問題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康復者在疫情期間經歷的狀況,或許會更能體會他們的心情,並知道如何協助他們喔。